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改革创新」邵春堡:要担负社会责任和人类使命,始终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2024-11-17IP属地 湖北2

邵春堡:要担负社会责任和人类使命,始终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改革创新」邵春堡:要担负社会责任和人类使命,始终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邵春堡:要担负社会责任和人类使命,始终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科技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科技创新和突破的基础上,生产力要素发生奇迹性变化,孕育和产生新质生产力;新科技的产业化及其产业转型和升级,使新质生产力成为现实并开始创造价值的关键;因地制宜地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形成规模效应并扩大价值;新型生产关系反映和适应新质生产力,以其积极的反作用,校正和治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相互适应中趋利避害,走向未来。

一、新科技是生产力要素的孵化器

新世纪以来,科技多点突破、多领域群发,呈现融合交叉、深度耦合等特点。风雷激荡的新科技革命,突破原有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相互关系,重塑着生产力的要素,这是新质生产力之源。

1、劳动者有了新内涵。一是在数字智能科技装备下,包括穿戴和便携式智能器械,使劳动者的功能智能得到延展,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多面手。智能机器的标准化和精准化,倒逼人类自觉地提升自身素养,提升着工匠、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在劳动队伍中的更大比例;二是随着智能机器人更多参与劳动,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协作、互动等多重关系,通过操控、驾驭智能器械和随身设备,使人变得更加强大,劳动者可游走在多个岗位,体现出劳动者的活跃因素。三是劳动者正在摆脱许多急难险重脏的工作,重复和乏味的岗位将被无人或少人的智能工厂、车间、生产线所覆盖,减少或完全取消了灯光等以往为劳动者安装的必要设备等劳动条件,人们从固定的劳动场所岗位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条件进入终身学习,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能够更灵动地发挥人的价值,从根本上说,真正改变世界的是发明和应用科技的劳动者。未来劳动者的健康寿命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将会更多从事文化、精神、科技等脑力劳动。

2、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得到新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使生产工具加快了从半机械、机械化,更快地向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由硬件为主向着软硬件双融合的方向发展,算力驱动的数字化系统等,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特别是智能机器人逐步取代人的劳动岗位,将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定位,除了人在后台操控和设置工作场所,无人车间、无人生产线等生产现场,基本由智能机器来支配。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作为超工具,是为满足人的特定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从人工体能到人工智能是工具发展史上质的飞跃和革命性突变。

3、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和活力增强。一是劳动对象的范围在扩大、质量在提高。随着物体许多新的属性被发现,兴起了新的材料革命和生物工程,人类可以选择性能更好、更廉价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由较多的自然形态资源,向着人工合成材料、现代新型材料扩展,呈现出人工化、精细化的趋势。材料家族日益壮大,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生物材料等繁花似锦,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崭露头角。二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成为劳动对象,是由人的活动产生的,数据不同于自然界获得的资料,具有资源不衰竭特性,它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融合,放大了价值创造效应。三是劳动对象的利用渐趋生态化。比如,有的自然资源在即将进入劳动过程前,能在数字技术及其工具的监测下,了解其量、质和性能,可与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相配合,统筹考虑,从而决定先开采什么,后开采什么,哪些资源与目前的开采手段和能力相匹配,哪些资源稀缺或受开发的技术条件限制,从自然资源等劳动对象最有利人类的角度、时间去开发利用。比如,有效利用生物链来处理自然界的污染物或污染源,能够达到生态平衡和净化环保作用。四是部分劳动对象的能动反应。曾经沉寂的自然资源、能源和各种材料等劳动对象,因装备上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开始苏醒过来,变被动为主动,焕发活力,变得能动起来。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在新科技的支持下,可以不断挖掘劳动对象的潜力,有可能在解决问题中锻造劳动对象新势能。

生产力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三要素共同作用于生产过程,每个要素都在体现生产力的整体进步。每个要素的科技含量和智能性,使三者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协调,它们的积极互动,极大地提升生产力的整体水平。然而,无论三要素怎么变化,都要保障人作为劳动者的人性,劳动工具的智能化和劳动对象的生态化,从整体上维护生产力的人性化、生态化和智能化的统一。

二、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变革中虎虎生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产业是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科技创新在重塑生产力要素中,也催生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创新主导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过程。只有产业变革才能促成现实的新质生产力,进而产生财富和价值。

事实证明,过去我们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在新科技的基础上推进相应的产业化,产生了引以为傲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举交通的例子所说的,“现在我国汽车产销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高速公路里程是最长的,高铁走出去了,城市轨道交通也走出去了,轮船也走出去了,大飞机我们也造出来了,造船业的‘三大明珠’都造出来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称为“新三样”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2023年出口超万亿,这些事实的确振奋人心。

习总书记在参加今年两会讨论中,提出要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要求不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所有这些就是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推进产业变革,开辟新赛道,创造新辉煌。

1、新兴产业,通过新科技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来实现。随着新兴技术持续涌现并加速向产业渗透,应当抓紧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科技,变成新产业的动能和源泉,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开辟智能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疗产业,巩固和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使其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工程,并强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的增长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重点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意在强调数字经济持续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2、未来产业,通过尽早研发未来科技而悉心培植。布局未来产业,就是要有前瞻性,掌握主动权,做出战略安排,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站在今天,竞逐“未来”。前沿科技得到创新突破,未来产业方有基础。这就需要在技术上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在寻找面向未来的基础前沿和关键使能技术的基础上,我国锚定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作为孕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前提,并抓住这些科技交叉融合,以及科技与产业交叉融合的机会,加速相关产业孵化,以促进未来产业的培育。近年来,从资源禀赋特点出发,在战略层面加强我国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善于捕捉经济社会的新需求,善于发现科技与产业互动中可能出现的新动能、新场景,正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产品,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3、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得到改造和提升。在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新质生产力向传统产业赋能。当前,用高科技或以生产力新要素,促进深度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我国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传统制造业门类繁多,产业体量大、从业人员多,各个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转型升级的痛点和难点不同。这就要确立坚持转型、提升和改造的指导思想,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防止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更不应对传统产业粗暴地“革命”。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协会、科研、企业等多方参与,打破各种壁垒,协同创新,构建良好的生态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

转型升级多数是引入新的技术,促进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让高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把技术优势转化成产业成果,并且可复制和推广,真正实现用科技赋能产业,促进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达到提质、降本、增效、低碳的效果。

通过三类产业变革,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且依靠市场力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科技的先进性、创新性、引领性这些新的内容;要致力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些质的要求。就是要突出,创新这个特点,质优这个关键,先进生产力这个本质。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遇到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各个行业生产力水平不同的情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因地制宜,要求遵循这一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论,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原则。

1、因地制宜。上述“因地制宜”是宏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这儿的“因地制宜”相对狭隘,着眼于不同地方和区域的情况。我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地方各有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准确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易取得效果。我国东西南北中发展新质生产力都会有各自的侧重。今年2 月初习总书记考察天津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讨论中指出,“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可见,江苏有条件、有能力走在前、做示范。有位代表认为,“东北地区要因地制宜保护与利用黑土地,针对不同区域分类研发可持续的利用模式,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有位西藏代表说,“西藏的水、光、风、热等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大,应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等方面探索实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各地都应结合各自地区的实际,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和重点。

2、分类指导。从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等,强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避免在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一锅煮”,确保政策、资金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并确保有效性。中央将产业分为传统、新兴和未来,就是分类指导的典范。

在不同水平基础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过程,需要分步骤、划阶段,采取调整、改造、升级、带动等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发挥数字产业优势中要兼顾农业产业现代科技的薄弱状况,让农业能够方便地共享国家和大企业的新基础设施,或者建立农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农业生产、流通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决策支持。

比如在发挥大企业技术和产业优势中要兼顾小微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劣势。不断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易用、优质有效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服务,深入研发管理、产供销协同等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助力小企业加速转型。

无论怎样,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过程中,不能抱残守缺,要拥抱新技术,明确自身的技术路线和目标,促进更新换代。

3、先立后破。“破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破是为了立。熊彼特的破坏性创造也是同样的意思。立和破在顺序上有讲究,曾经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讲过“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似乎不太适合在经济发展领域。经济领域的破和立,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先立后破,会主动一些,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上世纪后期,我国赶上了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浪潮的末尾,由于曾经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我们没有步美西方“去工业化”的潮流,果断地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后来又提出两化融合,成就了“中国制造”。

本世纪数字科技浪潮袭来,貌似一种取代工业形态的数字智能革命,虽然对传统制造带来冲击,我们只提发展数字经济,没有简单地取代工业经济,反而强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这都是未破先立的决策和举措,让我们始终处于发展的主动地位。

现在我们强调数据的要素价值,实际中数据的采集、管理、流通,特别是数据交易远未达到一定的程度,然而,华为没有过多考虑观念、制度、体制等现实中需要破除的东西,而立足于从软件等技术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再到实践中校正,否则机遇就会在扯皮、埋怨中擦肩而过。华为的GFS全局文件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就可实现所有数据全局域上网,数据资产的注册和登记不再需要人工。能自动搞定且能保证零遗漏,还可做到数据资产的实时更新,零等待,解决了原来靠人工去做分级分类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实现智能数据目录的聚合、检索和呈现,还可把数据格式、数据的预处理时间减少80%,对压缩加密后的数据实现跨城市、跨部门的流动传输,提高数据利用的时效。这也是先立后破在企业的例子。

4、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上下一般粗,要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到扬长避短。这就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取得实效。东数西算就是数字经济发展中因地制宜的策略布局。这既充分考虑了我国产业结构东强西弱,资源结构西富东贫的实际,使东西部优势互补;又是从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数字经济上带动西部生产力的长远战略,包含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算力重构和不同场景中的算力重构。强调重点和倾向,不等于要割裂东西部的算力和数据,还是要从长远带动各个地区在算法、算力、数据上的全面建设和更加合理的布局。

还有一种有所不为带有风险,不少人还记得傻子瓜子的事,1984年一小贩卖瓜子成百万富翁,当时对私营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讨论阶段,一时间很难判断,引起邓小平注意,他说“这事还有其他的事情,不要着急解决。我是说,让它过去两年。这会影响我们的全局吗?让‘傻子’跑一会儿”。其中蕴含着一种智慧和勇气。面临目前数据和算力密集的情况,对于规范和立法,美、欧、日有不同的态度,我们业界对此有不同态度,可否在科技探索和产业的初期“无为而治“,到产业化和规模化后再逐渐规范。这是更深层面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用新型生产关系积极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新质生产力决定与之相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在调整和变革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适宜的体制机制、条件环境。针对数字智能等科技兼有的分析、决策、监管等特质,新型生产关系更易达成与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和统一,通过政府、社会治理和企业监管等方式,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要求出发,调整和改革经济、科技、教育、社会等方面的体制、制度、政策,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尤其要将劳动者活的因素反映在教育、科技、人才、分配的机制中,畅通科技、教育、人才、就业、分配的良性运行,从培养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人才出发,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机制;为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

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让各类先进和优质的生产要素向先进的生产力顺畅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高配置效率。健全对经济社会的治理体系,理顺各种条块关系,提高政府和社会的治理能力,更好发挥政府精干高效的作用,使新型生产关系反映和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协调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迫近通用人工智能,未来产业会更多地应用人工智能,将会带来人与人工智能的管控、遥控、协作、互动等关系,人和机器人与无人工厂、车间、生产线等将形成新的生产关系。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到能够上传人的意识时,自然人与机器人的结合,各种“数字人”与智人等也将产生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着万物互联和智能工厂的出现,将会出现智能生产全球化,连锁地引起交换、分配、消费变革,出现虚拟的数字交换,打破时空、地域、等级的限制,带动分配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推动社会财富的有效分配,进而促使生产关系变革,把人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加速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深度挖掘新科技兼有的生产关系的作用和潜能。科技作为生产力己成广泛共识,它的物质力量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令人注意的是,现在许多科技除了体现生产力,还渗透着生产关系的性能。有些数字智能科技参与到对企业、社会的各种治理中,既对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更强的补充作用,又对原来的社会和政府管控、决策和治理,发挥着参与监管和辅助决策的功能。比如,许多领域尝试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纳入与市场经济、经济调控等管理和决策之中,促进高效决策、管控有效、治理及时;通过数据、算法、算力的分析让我们对过去难以把握或把握不准的东西更加清楚一些;发挥区块链去中心、多节点的特点,在用代码表达的交易上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登记,解决电子商务、地图导航、快递外卖、交通票务等方面因传统管理出现的监管问题;还可以把区块链技术用于保护网络用户隐私和自由的信息交流上,用于实施数字货币上,发挥其解决数据的确权、定价、存证、信用和溯源的治理作用,让数据所有者的利益经过多年后,依然能返还到数据所有者手中;还可尝试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产业监管中,使其实现自动检测、整合问题信息并提醒专业人员分析解决。数字智能科技作为参与生产关系的崭新力量,从长期看不容低估它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4、新型生产关系以监管决策等治理方式作用于经济社会。随着科技创新对生产的深度影响,生产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使生产的社会方式适应着生产的科技方式,进而影响和制约着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经过调整和变革后的体制、制度、政策,同新质生产力基本是适应的。在新旧动能转换时,制定新的政策和制度,要解决新旧差的矛盾,注重这种适应性。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提出的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协同计算,东中西地区及大中小城市协同布局,算力、数据、算法协同应用,算力和绿色电力协同建设,算力发展和安全协同保障,构建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正是为了实现目标,防止建设过程中顾此失彼而进行的主动协同和协调。

但是,无论在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中,仍会出现一些经济和社会上的矛盾和现象,特别在人工智能研发的国际竞争中,要警惕有的研发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偏好,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商业化,不顾科技伦理,铤而走险,防止人工智能摆脱人类控制,防止在激活劳动对象的同时,利用强大的智能工具破坏环境和生态。生产力整体具有客观性,但是作为生产力中的人则始终处于决定地位,要坚守人性的底线;政府和社会作为新型生产关系的承载者,要担负社会责任和人类使命,始终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邵春堡: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薛琳熹;初审:程子茜、陈佳妮;复审:李雨凡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