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相声演员苗阜微博透露同行相声演员笑林去世。生于1956年的笑林去世时才59岁。随后春晚总导演哈文转发表示怀念,证实了这一消息。(资料图)中新社发 骆文刚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笑林,原名赵学林,生于1956年,相声演员,马季的弟子。2007年任中国铁路说唱团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北京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法学硕士。国家一级演员。其在相声表演中逼真的模仿,被称之为“笑林广播电台”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代表作有《送春联》、《咱也试一把》等。文字来源:人民网
3月23日凌晨2点,以《学播音》等节目被观众喜爱的相声名家笑林因白血病在北京去世,终年59岁。得知笑林去世的消息后,六小龄童、苗阜等都表达了哀悼,有网友感慨:“笑林广播电台”停止播音。与笑林合作30多年的搭档李国盛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笑林的艺术经历告诉青年相声演员们“应该各尽所能,不要埋没了自己的长处”。据悉,笑林遗体告别仪式将于3月27日上午10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突发白血病震动曲艺界
昨天早晨,相声演员苗阜在微博上发布了笑林老师去世的消息,哈文、李菁等人也转发悼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笑林和李国盛这对黄金搭档是当时最火的相声组合之一,他们的《学播音》《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超级足球赛》等一批节目通过电视、广播被观众所熟悉,笑林的去世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追忆。
笑林的儿子赵一杨,向外界证实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他透露,春节前父亲因为发高烧去医院检查,没想到大年初四检查结果出来后是白血病。当时的情况比较危险,住进了ICU(重症监护室),之后经过治疗脱离了危险期。前些天,精神状态也有好转,还回复了几个问候短信。但是3月22日上午开始又突然高烧,因呼吸衰竭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笑林的去世对很多喜欢他的观众来说很突然,北京相声圈的不少人知道他近来身体不好,住院了。前不久,评书大家袁阔成先生去世时,前往悼念的姜昆等曲艺界人士也提到笑林的身体状况不好,还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治疗。近期,多位曲艺界的同仁也曾想去探望,但因为笑林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恐引起细菌感染,未能实现。
在网上,演员六小龄童、歌手孙悦,以及石小杰、高峰等小生演员也都发文悼念。石小杰写道:“笑林年轻轻的就走了。前几天就听说他病重了,参加袁阔成先生追悼会时我还问李金斗现在怎么样?他说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没想到短短几天人就没了。今天听到消息后心情很难受,活着的人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名和利?身体好才是我们追求的。把一切看淡吧,愿他一路走好,天国快乐。”
评述
李国盛(相声名家)笑林没有再找新搭档
昨天,记者采访了多位曲艺界人士,他们对笑林的去世感到很惋惜,在59岁的年龄就离开了,对曲艺界来说也是一大损失。今年76岁高龄的相声名家李国盛与笑林搭档三十多年,他近些年身体也不太好,昨天上午还正准备去办入院手续,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笑林家中。
李国盛对京华时报记者说:“80年代初,侯宝林先生退休了,我和笑林搭档是组织安排、同行建议,也征求了我们俩的意愿,是三方面的意思。”两人一合作就是30多年,虽然年龄相差十几岁,但是合作默契,为观众奉献了几十段相声。笑林的模仿和歌唱尤为突出,被观众誉为“笑林广播电台”。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人的演出十分火爆。
李国盛回忆,最后一次跟笑林登台是在2002年。
后来,李国盛身体不太好,年龄也大了,两人就想把最好的艺术形象留在观众心中。笑林也没有再找过新的搭档,他更多的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电视中,也常客串主持北京的不少曲艺专场,提携后辈。问及笑林艺术道路对青年相声演员有什么启发,李国盛称笑林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儿,“青年演员应该各尽所能,不要埋没了自己的长处”。
李伟建(相声名家)提携相声后辈不推辞
得知笑林去世的消息后,相声名家李伟建也很悲痛。同为北京曲协副主席的他,称自己是笑林的晚辈,“我从小是听他和李国盛老师的节目长大的,那在我们北京曲艺团是一杆大旗,是划时代的演员,就好比现在相声界的郭德纲一样火”。
李伟建回忆,大概上世纪90年代初曾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听过笑林和李国盛的演出。“他一张嘴观众就欢呼雀跃,掌声雷动。我记得他们表演的是《拉兹之歌》,笑林老师唱的印度歌曲太像了,他长得也帅,很有女人缘,女观众鼓掌也很热烈。”
李伟建的代表作品《咨询热线》创作时曾征询过笑林的意见,一开始他和武宾心里还不太有底,但笑林给了他们很多鼓励。“他觉得我们俩的表演,外界看没什么,内行来说是有突破性的——甲和乙之间,没什么交流,而是通过第三方的语言来把这个故事说圆了。”
今年年初,为了推出北京相声新秀李寅飞、叶蓬、董建春、李丁、陈印泉、侯振鹏等六名演员,李伟建曾邀请笑林去电视台做节目。他说:“这些孩子们的相声再好,但是没名气,收视不好。我找到笑林老师,他说确实有事儿,但是听完后觉得这个事儿更加重要,那边要能找到替代的人,就来电视台录像。”后来,李伟建才知道,笑林老师推掉的是一个收入两三万的活动,而去北京电视台提携相声新秀却只有一千块钱劳务。“这些年,笑林老师平常说话不多,不像年轻那会儿,可是晚辈有什么事儿需要他帮忙,他不推辞。”
李宽(青年相声演员)笑林老师把握住了时代脉搏
青年相声演员李宽说:“笑林老师是看着我们几个长大的,我们内心跟他的感情很深。他的艺术道路,对我们青年演员来说有很多启发。他当年作为一个创新的代表,对整个相声界都有很大影响。他相声里的技巧,在那时往往不被传统相声演员推崇。他能剑走偏锋,把一门功课发挥到极致,登上春晚舞台,走进千家万户。”
让李宽印象深刻的是,前两年在民族宫的一个青年相声专场,笑林在后台对几个青年演员说:“你们赶上了文艺的大好时代,应该把中国有底蕴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多思考怎么在这个时代,把握时代的脉搏。”
李宽表示,现在的年轻人看那个时代笑林和李国盛表演的节目,可能会有点不屑一顾。但是在那个年代,流行歌曲非常火,笑林老师就是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把相声通过新的形式推向大众。“他和马季先生一样,为我们的传统相声注入了新的内容,展现了新的形式。”李宽现在也在经营“宽和茶园”的连锁演出模式,所以特别能理解笑林老师当年走过的路。
轶事
马季指点少唱多说
学唱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说笑林不是在说相声,而是在独唱,也有人说他是在以唱歌来表现自己。连他的师傅马季,也当面对此进行过指点。马季说:“你会唱,你能唱,唱的也不少了,不要再显摆了,以后要少唱多说,调回头在相声基本功的‘说’上多下功夫。”
笑林点头表示接受师傅的教诲,后来也表演过如《我是中国人》等不少以说为主的作品,但可能是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观众津津乐道的始终还是笑林以学唱为主的段子。
《超级足球赛》是笑林和李国盛一段很特别的作品。它以笑林广播电台为载体,为观众解说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文艺杯”足球赛,相声和小品演员组成笑星队,对阵歌唱演员组成的歌唱队。这个作品唱得巧,说得妙,而且当中出现的很多明星都为观众所熟悉,表演现场笑声不绝。
创作相声出过车祸
凭借一副好嗓子,笑林在表演中学唱过很多红极一时的歌曲,比如《我的中国心》。他也挑战过高难度的歌曲,比如意大利语版本《我的太阳》。笑林的演唱,有时候是一本正经、以假乱真的学唱,有时也修改歌词进行歪唱,很多时候都能收到很好的现场效果。
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笑林走上以唱为主的相声表演之路,这让当时的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尤其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上世纪80年代在创作《婚礼上的歌声》期间,有一天笑林骑车出门买菜顺便打瓶酱油。他一边蹬车一边想,如何把作品中丈母娘要大办婚事,姑爷想说服丈母娘婚事从简这一矛盾冲突用相声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采用简单的说教,势必引起人们的反感,也不符合青年观众的胃口。由于思路集中于此,笑林的自行车猛然撞上路旁一辆三轮车,车筐里的西红柿滚落满地,酱油瓶子也摔碎了。笑林并没有特别扫兴,因为新的构思已经出现在头脑中。在后来的作品中,他选用《哎哟妈妈》的曲调重新填词来劝慰丈母娘,“哎哟丈母娘,您可不要对我生气。哎哟丈母娘,您可不要对我生气,您的姑爷工资只有三十六块七……”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
☆人物生平
笑林,生于1956年,相声演员,自幼拜中国曲艺家刘司昌为师,学习山东快书,4岁开始舞台生涯。后拜相声名家马季为师,学习相声。
1980年与李国盛合作,创作、表演相声一百多段,多次获得中国相声大奖,并被评为中国最佳相声搭档。获1981年全国曲艺汇演二等奖、1983年北京市中青年调演表演奖、1984年全国相声评比二等奖。1995年获“侯宝林金像奖”。其在相声表演中逼真的模仿,被称之为“笑林广播电台”,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笑林曾多次登上央视春晚,曾在1987年春晚与李国盛合作相声《学播音》,1989年与师胜杰、黄宏等合作小品《招聘》,1997年与李国盛一同表演了相声《送春联》。2001年,他与王平、尹卓林、赵保乐表演的相声《咱也试一把》成为其春晚绝唱。2015年3月23日因白血病在北京去世。
☆主要作品(与李国盛搭档)
改名
叫过几个艺名李谷一说“笑林”能火
笑林虽然成名已久,但近些年很少接受媒体专访。2010年年初,他曾参加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接触》栏目的录制,畅谈自己的艺术人生。笑林原名叫赵学林,曾用名赵小林,还曾叫过赵别林、赵笑林,后来歌唱艺术家李谷一建议他改名叫“笑林”。
在笑林家的户口上,原来写的名字是赵学林,是家里按照辈分排到的“学”字辈。他们家的兄弟姐妹,有的叫“赵学曼”,意思是学习赵一曼,有的叫“赵学兰”,意思是学习刘胡兰。可是后来赶上“批林批孔”了,人家说了,这都“批林”呢,你还叫“学林”,那算怎么回事啊?不得已,改了名字叫赵小林,这个名字用了20多年,直到他被调到北京曲艺团。
没想到北京相声界还有一个叫赵小林的,不但3个字全一样,而且连长相都差不多,还都戴眼镜。为了跟另外那个赵小林区别一下,笑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赵别林”,本以为这回踏实了,没想到后边又有新情况了。一位管政工的老师说了,年轻人,你也太狂了吧,还想跟卓别林套近乎,一番讽刺,笑林这脸上也挂不住了,干脆取了“赵小林”的谐音,叫“赵笑林”吧。
用这个名字演出了一个月之后,正好跟李谷一老师同台。笑林生前回忆说:“李老师跟我说,怎么叫赵笑林啊,要改就彻底点把这个‘赵’给拿掉,就叫‘笑林’。她还跟我说,你知道韦唯吗?原来叫张韦唯,我给她改的火了吧,你就叫‘笑林’,准得火。”
拜师
马季说话就录音4岁跟随刘司昌
相声界讲究师承关系,笑林的师父是马季先生。当年,他刚到北京曲艺团没多久,就拜了马季为师,此后也常登门向老师求教。20世纪80年代初,笑林曾创作过一个段子叫《我是中国人》。笑林把本子拿去给师父看,马季的意见很明确:你应该用方言来表演,效果会更好。当然了,这个方言不能是完完全全的广东话,那其他地方的观众就听不懂了,最好是带着广东味儿的普通话。
就这样,马季说一句,笑林跟着学一句。怕自己记不住,笑林还专门拿来一台“砖头式”录音机,只要马季一说话,就按下录音键。师徒俩这么学着学着,转眼就到了饭点了,还是沿袭以前的老规矩,留下吃“马家馅饼”。不仅笑林一个学生,不少学生都吃过马季先生亲手做的“马家馅饼”。
对于马季老师的相声艺术,笑林曾说,马季传授给他的是捕捉生活的方式和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马季说的,“演员走上舞台,就要像一只上紧发条的闹钟,使出浑身的解数,也要把观众逗乐喽。”所以,当笑林一走上舞台就想起老师这句话,哪怕是一场小型演出他也要全身心地去表演。
有些观众也许不知道,笑林最初学的是山东快书。他的启蒙老师是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司昌,笑林4岁起便跟刘老师学山东快书,当初登台时的一招一式全是刘老师教的,这种传统的表演方式,为他以后从事相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金斗回忆,笑林成名后一直对两位老师很尊敬,也很照顾。
搭档
让李国盛“迁就”一合作就是30年
在上世纪80年代,笑林和李国盛同属于中国铁路文工团。李国盛比笑林出道早很多,他曾给相声大师侯宝瑞捧哏。这对搭档最初合作的时候,笑林才是20出头的小伙子,李国盛已经是40多岁、表演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了。
一开始笑林初出茅庐,对相声完全不懂,再说他本来也不是学相声的,就得经常跟李老师学习。要说经验,那时候两人都有,表演风格也敲定了,应该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但笑林回想起来,自己当年那么快的工作节奏、演出节奏,李国盛老师可没少迁就他,笑林常常感慨:“李老师当年真不容易!”
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两人合作了100多段相声,包括《学播音》《笑星劝酒》《太挤了》《攀比》《朋友之歌》《送春联》《攻擂》《超级足球赛》《美的旋律》《歌曲研究》《拉兹之歌》等,有些已成为经典。舞台上看着两人说得热闹,实际上年龄相差20多岁。笑林曾说过一件往事,有一次演出观众问,“笑林,你和李国盛谁大啊?”当场没把笑林鼻子给气歪了。事实上,笑林仅仅比李老师的儿子大1岁。
进入20世纪,两人同台合作的机会少了,李国盛年龄也大了,两人也想把最好的艺术形象留在观众心中。笑林也一直没有换搭档,他说“怕对不起李老师”,为人很仗义。到了2007年,笑林主持了央视的《每日农经》栏目,有观众说他相声演员当主持人是不务正业,也有人说他主持这个节目生动活泼有特色。
笑林曾经说过,农民朋友特别喜欢他,节目组每天接到的观众来信,有一多半是寄给他的。主持农经节目不能当外行,那时他满脑子是微生物肥料、根瘤菌拌种等词汇。从主持这个节目开始,他花了很多时间走到田间地头和农民的家里,真正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农村生活的素材,这对他的相声创作也很有益处。近些年,笑林时常参加文联、曲协组织的基层慰问演出活动,提携后辈。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综合整理报道
模仿是“笑林”最大优势
“笑林广播电台”永远停止了播音。当年,人们曾通过这个特殊“电台”听笑林模仿老播音员的主持,学唱流行歌曲《迪斯科皇后》,转播别开生面的“文艺杯足球赛”。
笑林和李国盛一起合作表演过100多段相声,广大观众开始注意他们是从1987年的央视春晚。两人表演的相声《学播音》,虽然是一篇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命题作文,但通过笑林惟妙惟肖的嗓音模仿,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更重要的是,笑林从这个作品开始打出“笑林广播电台”的招牌,而后这一“电台”也成为两人表演的特色。每次表演笑林只要用广播腔说出“笑林广播电台”的名字,立刻能收获观众们会意的笑声。
相声“马家军”淡出舞台
近些年来,人们在相声舞台上已经很少能见到笑林,倒是在《每日农经》节目中有时能看到他笑容可掬的样子。从笑林的逐渐隐退,也多少折射出由马季统领的相声“马家军”多年以来的状态。
这支马家军曾经名扬一时,以马季为首,其他相声演员都是他的徒弟,包括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黄宏、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常佩业等,足有2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通过电视的放大效应,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和黄宏等人多年参加春晚,迅速成为观众最熟悉的相声演员。上世纪90年代央视的当红节目《曲苑杂坛》,还专门为马家军举行过相声表演专场。
而今马季离世已经将近十年,再看马家军的今昔不免让人唏嘘。马季那样的相声领军人物不再,其他人多已进入花甲之年,不管是创作还是表演,近年都鲜见有影响力的作品奉献出来。
剧场相声日渐主流
与此同时,这十年也是剧场相声活跃发展的十年。相对于前述体制内艺术院团相声现状的不景气,各地超脱于体制之外的相声剧场,都在当地拥有不少忠实粉丝,有的团体比如德云社更是在全国打响名气。这些在剧场声名鹊起的相声演员,走了一条与马家军弟子们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说马家军众徒弟的成名是依靠电视自上而下而来,那么这些剧场演员则是通过面对观众实打实地表演,自下而上地获得关注。也正是由于参与这种更真实更锻炼人才的表演,很多演员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也更注重相声的创作。
从2014年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来看,一批年轻的相声演员已经成长起来,很多人就来自各地的相声剧场。他们的表演各具特色,一些作品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可以看出有的作品已经非常成熟,这也是演员们常年在剧场表演打磨的结果,所谓一遍拆洗一遍新。
中国人需要更多笑声,古老的相声需要创新,我们现在早已习以为常并奉为经典的马三立、侯宝林和马季的相声,在当年很多也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但这种创新并非对相声创作和表演传统规律的完全摒弃,不是为了求新而表演夸张、哗众取宠,不是简单地往台词中加入社会流行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真正的创新永远是最难的,相声创作需要知难而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