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最新动态首页 最新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工作中快速成长的10个技巧
2024-11-07 22:42

开始认识“认知升级

工作中快速成长的10个技巧

 

第一次:从文章中看到认知升级,认为认知升级是洗脑,是鸡汤,我对此不屑一顾,道理谁都懂,大部分人还不是过得一样,没啥区别。

第二次:从会场里听到认知升级,一个活人站在那里讲认知升级,觉得认知升级有点意思,开始慢慢去理解认知升级,但还是不懂认知升级的价值。

第三次:从实践中觉知认知升级,发现“鸡汤谁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用好喝鸡汤的工具:汤勺,可以把这一生过得很好”,最简单的开始就是从时间管理认知升级开始,感受到认知升级的强大力量。自从换了一种时间管理思考方式之后,自己逐渐变得自律,变得有思考,成长复利慢慢变厚,感受到认知升级的价值,但还是没能力定义认知升级。

第四次:从利TA中定义认知升级,开始做认知升级的PPT给团队,给他人分享认知升级,发现一部分人的行为、工作、思考等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些发生变化的同学,未来肯定会超出自己的期望,变得更加优秀,此时我想我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义认知升级。

    

我对认知升级的定义:认知升级是连接,连接优秀的思维方式,连接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连接一切优秀的方法。比如:说到时间管理立马连接到“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说到执行力立马连接到“先想明白,然后一步步做下去”、说到改变习惯立马连接到“在触发条件发生进入下一个行为时,做对选择题”。通过认知的改变,会激发自己做出思考,做出行为的改变,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提升我们的能力,确切地说认知升级颠覆了自己的思考习惯,让我们超越本能思考,摆脱了旧有的直觉和经验,建立起了新的直觉和经验。

 

下面10个主题的认知分享是从我的认知升级库中挑出来的一部分我认为最重要的认知,对我的帮助和改变非常大,我相信对其他人同样有价值,大道至简,坚持这10个简单的认知就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成长速度,而且随着自我不断进化的同时,会不断升级和丰富自己的认知库,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升级能力。

 

1. 思考脑与反射脑

 

听精彩的演讲不止精神上会有即时的瞬间享受和满足感,更重要的是总会有那么几个关键词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产生瞬间记忆,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这也是我为什么爱听牛人演讲,不是想听他创办企业的精彩故事,而是因为他演讲的内容中透露出的智慧,透露出的超时代的远见,透露出系统性的逻辑,听他的演讲总会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而所有这些演讲过程中透露出的智慧、远见,并不是在台上立马想到,是台下无数个思考最终抽象提炼出来的观点。台上演讲是反射,台下准备是逻辑是思考,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反射和思考是什么关系呢?开始第一个认知:思考脑和反射脑。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特奥-康普诺利的《慢思考》这本书中把大脑分为反射脑、直觉脑、存储脑。简单来说:思考脑管理性,反射脑管直觉,存储脑管记忆,直觉依赖习惯,用直觉做出反应,快速,但未必正确;思考脑管理性,理性依赖逻辑,缓慢,但更加正确。

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5%是非习惯性的,用思考脑的逻辑驱动,95%是习惯性的,用反射脑的直觉驱动,决定我们一生的,永远是95%的反射脑(习惯),而不是5%的思考脑(逻辑)。回想自己的一天,大部分的判断和观点是不是都是靠直觉,靠习惯的,什么情况下才会用思考脑?是不是一个人的时候用思考脑比较多,而在多人对话场景中要快只能靠直觉和反射,而给别人好与不好的印象往往是在对话场景中建立起来的,可想而知,反射出来的观点或行为对我们而言是多么重要。

 

以学游泳举例,当在水里的那一刻,进入正念(正念: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和觉察当下的一切),将大脑的指令和手脚的动作关联上,大脑下达手脚标准化动作指令,手脚执行标准化动作指令,过程中大脑一直在关注和觉察手脚的动作,同时做出判断和调整,这是一个逻辑思考和强化训练的过程,把逻辑思考的过程强化成反射的过程,一旦学会,就无需进一步思考,游泳已成为自然。

 

放在学习和成长上也是一样,借用正念的概念,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和觉察学习时的一切,特别是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的逻辑思考过程,我特别建议做好2件事:

 

 

只字不差地阅读、只字不差地听的过程中,我们会持续地深入理解作者文字和语言背后的逻辑,会产生自己的逻辑思考,会产生逻辑和观点的碰撞,自己的逻辑和作者的逻辑差异和共同之处在哪里,这是反复训练逻辑思考的必经之路,缺少这一步,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填鸭式教育的结果,大部分时候知道结果但是不知道原理。

 

 

定期做PPT进行分享,这是读书学习过程中无法替代的高质量逻辑训练方式,是一种更高要求的逻辑抽象的训练,同时通过输出检测学习和成长质量,训练的次数多了,书上的逻辑就变成了自己直觉反射,丰富了自己95%区域里有效的结构化知识。 

所以对我们来说,想要没有焦虑,想要人生变得踏实,把泛读变成精细化的逻辑训练,把95%中的低质量习惯反射,训练成逻辑后的高质量习惯反射,训练过程会痛苦,但是一旦训练成直觉,会变得非常自然。

 

划重点:所谓直觉反射就是通过大量的逻辑反复训练,提升自己的直觉准确性,从狭窄的5%进入广阔的95%;

 

2. 习以为常

 

把95%中的低质量习惯反射,训练成逻辑后的高质量习惯反射需要有很多的时间保障。但是对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电子设备对人类生活出行带来了很好的便利性,与此同时人类对其依赖程度已经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甚至上厕所短短几分钟,手机也是寸步不离。

 

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方式,眼不离机是我们的习惯,因为手机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并固定了下来,空了玩手机、陪家人时玩手机、忍住不睡玩手机,我们的生活因此少了学习,少了阅读,少了交流,少了陪伴。

 

曾经,我也一直被困在电子设备这个囚笼里,好长时间无法改变这个习惯模式,难改变是因为一旦进入习惯模式,大脑的活跃程度急剧下降,不再参与决策,进入休眠状态,此时我们的行为由习惯支配。我对这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最大的感受:浏览信息的时间多了,自己思考和琢磨的时间少了,专注在无效事情上的时间多了,专注在自我成长上的时间少了。

 

当自己觉知到重度使用手机进行浏览和娱乐的不好习惯后,自然就产生了想改变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有一种改变习惯的有效方法,帮助自己改变重度使用手机的习惯后,意味着每天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节省很多的注意力,节省下来的时间和注意力可以放在更重要的成长能力的迭代上。幸运的是,习以为常的认知进入到我的认知系统中,成为我的第二个认知升级。

 

我对习惯的认知,关键在于换种说法:“把改变玩手机的习惯,用另外一句话来替代,把学习变成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要解决的对象变了,前面聚焦于改变习惯,后面聚焦于把学习变成习以为常,当我们要求别人或自己改变习惯,会有压力,关键在于“改变”这个词,命令式,给人一种不自觉反抗的心里暗示;但若把学习变成习以为常,心里负担会少很多,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

 

 

认知变化后,能否把学习,阅读变成习以为常的事情,关键在于能否意识到突发状况,并在这些突发状况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无效的社交等突发状况出现的时候,如果能够置之不理,或者稍后再处理,那自然能够把学习和阅读变得成习以为常。注意,这是改变习惯最关键的意识切入点,一边是对无效行为的置之不理,一边是启动学习和阅读,只要做个行为替换就可以改变习惯。

 

谁都知道替换可以改变,但为什么这么难?其实关键在于这个意识点能不能变成触发性响应,也就是说当某个触发条件产生的时候,改变的意识能不能弹出来警告自己。

    

先对习惯的产生机制要有所了解,习惯并非凭空产生,他有前因后果,前因是前一件事情结束(触发条件),后果是前一件事情结束后的行为带来的一些额外奖励。比如晚上下班回家洗完澡这件事情结束后,肯定会开始下一件我们最习惯的事情,比如盯手机看剧或者刷八卦,当这件最习惯的事情结束后,大脑会产生精神上的及时享受,内容很丰富、很精彩。短期看是享受,长期看是灾难,因为对未来帮助意义不大,但是却消耗了我们大把时间。而且看剧或者刷八卦带来的信息积累只能称的上是饭后谈资,或者有些根本没机会谈。

 

了解习惯产生的机制后,改变习惯就变得很简单,每次在触发条件发生时,弹出一道选择题,选择做无效事情,还是学习?多次以这种方式不断强化自己做对选择题。久而久之,正确的行为被训练得多了,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习惯了。所以改变习惯,就是在触发条件发生时,让自己做对选择题,打破旧有习惯回路,建立新的习惯回路。相信这句话“精英之所以精英,是不间断的正向行为习惯的驱使”。

  

    

划重点:所谓改变习惯就是在触发条件发生进入下一个行为时,让自己做对选择题。

 

3. 时间管理:三八理论

 

在我的第2个认知《习以为常》中,提到养成习惯的方法就是在触发条件发生时,让自己做一道正确的选择题,打破旧有习惯回路,建立新的习惯回路。也就是说当做对选择题的时候,也就得到了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这是时间管理的一部分,从现有的事务中挤出时间。但是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应该只有这部分,我们需要系统性认知时间管理。

 

世界上有2种人不做时间管理,一种是有时间不管理,另外一种是没时间不管理,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工作太忙,确实很难有时间用于学习;主观原因是做其他事情有时间,学习和思考没时间。不管哪种人,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时间管理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一直没找到好用的时间管理方法,最后放弃了。

 

有需求必有供给,市面上可以找到有很多时间管理的书,时间管理方法,时间管理软件。但是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我是有过,很多方法用了,比如时间管理四象限、番茄钟、时间计划等,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太复杂了,没法用一句话改变我们的共识并建立时间管理意识。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采用计划的方式做时间管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总会有意外,无法按照流程一步步执行下去,计划总会被打乱,一旦打乱可能全乱。若为了保持计划如期运作,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负担,负担来自于为了管理该计划消耗了很多精力,而且每项计划不一定能够按预期完成,时间久了,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这些时间管理方法或番茄钟肯定有用,只是复杂的东西不适合我,可能也不适合很多人,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人明知有很多时间管理方法,但还是对时间管理很焦虑,因为难执行啊。我必须找出简单的方法让我自己能够很快适应,同时不会成为负担,对时间管理的认知是我的第三个认知升级,也就是时间管理三八理论。

 

时间管理三八理论:每个人每天有公平的24个小时,第1个八小时用于睡觉、第2个八小时用于工作、第3个八小时用于自由支配,但人与人的差距主要是由第3个八小时决定的,第3个8小时用于消费、交易还是投资有着非常大的人生差别。以下班空闲时间为例解释消费、交易、投资从而理解人生差异的不同:

 

下班空闲时间,用于消费,比如刷新闻,刷抖音,刷朋友圈,产生及时享受,没产生成长,钱还是那些钱,职位还是原来职位;

 

下班空闲时间,用于交易,接个外快,赚点辛苦钱,产生金钱,没产生成长,钱没多多少,职位却还是原来职位;

 

下班空闲时间,用于投资,以终为始,相信“慢慢来,成长最快”的认知,持续不断投入多维领域的学习,沉淀能力,获得成长,从成长中获得金钱,名誉的升级;

 

看完时间的消费、交易、投资的解释,在看《习以为常》中做选择题的重要性,做对选择题其实就是投资,投资自己的成长,投资自己的学习,人生的不同不就是因为投资自己而变得不一样吗?但是投资需要时间,时间怎么来?

 

“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只有找到了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的成长才能发生复利效应。如果想从工作中省点时间,想从周末挤点时间用于学习,这叫成长的断崖,我相信不能持续,学习必须是每日的必修课,必须是日拱一卒,持之以恒,有不断的输入,也有不断的输出,持续地沉淀,在关键时刻输出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获得能力认可。

 

分享下我如何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的成长,因为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不同,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长度不一样,比如程序员这个行业,加班很多,比如我在公司时间平均有11-12小时,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够在工作以外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更何况工作时间没有12小时的朋友呢!我的不被打扰时间:

 

 

 

 

以上的作息计划会让自己产生一定的疲劳,但是中午放弃刷新闻,刷抖音,在工位补个觉,不会影响每日的精力,而且随着自己的成长,会越来越有成就感,成就感带来的精神状态反而比之前更好。

 

划重点: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的成长。

 

4. 最重要的财富:注意力

 

对我们来说,有3样非常非常重要的财富,分别是金钱、时间和注意力,其中金钱在3者之中我认为最不重要,反而非实物的注意力和时间更重要,金钱没了可以通过提升能力赚回来,而且是100%可以赚回来的,时间和注意力是一次性消费,用了就没了,虽然第二天有新的时间和注意力补充进来,但是要知道生命在流逝,过去消耗的时间和注意力属于一次性消费。

 

在时间管理的认知升级中,我们已经具备了认知:“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本节以我们的第2大宝贵财富注意力进行认知升级,让自己的注意力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用在投资自己的成长道路上,时间是容器,注意力是武器,搭配得好,成长可期待。

 

先问自己2个问题:

 

 

好的问题本身就是好的答案,回想自己过去在第3个八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里,注意力用在什么地方,是用于投资还是用于消费,如果意识到过去注意力用在了消费上,那么赶快把注意力用到投资自己成长上,如果还没意识到,建议只字不差阅读《时间管理》认知,进而搞清楚时间用于投资,还是消费,有着巨大的人生意义。

 

从问自己的2个问题看现在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合理的生活现象,其实是一个巨坑,是别人在收割我们注意力变成流量产生了商业价值,但是我们竟然乐在其中,因为我们喜欢莫名其妙凑热闹,喜欢随大流,喜欢做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每天花了大把时间在上面,但是收获的成长却很少,因为我们都是在消费时间,消费注意力,而不是用时间投资自己成长。

 

我们以为做大家正在做的事,就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安全感,但实际上真正的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来自自我成长,自我沉淀。对生活在信息量爆炸时代里的我们,用好自己的注意力非常难,处处都是陷阱,处处都是诱惑,处处降低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轻易获得成品,带来的结果是表面上我们懂的很多,但其实理解非常浅。

 

对于这些巨坑,不建议大家100%放弃,对于群居物种的人类来说,还是要和外面世界建立连接,和身边人有话题交流,但是我们要调整注意力,把原先可能100%的注意力变成28分配,还是37分配,根据自己对自己的掌控力度,让大部分注意力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上,减少朋友圈,减少新闻娱乐投入。

 

再来解一个疑惑:“为什么看电影注意力特别好,做正事注意力集中不了”。

    

首先接受这个现实,医学上把这叫作注意力缺失症,基本所有人都有这种毛病,因为做正事比较枯燥、困难,让人不舒服,集中不了注意力,逃避很正常!

 

其次找到改善方法,我通常这么做,给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或Evernote,边读边思考,顺带把重要的观点记录下来,开始会觉得很困难,但是慢慢坚持下来你会发现,思考会越来越深入,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长。或者练习只字不差的阅读,在练习过程中因为只字不差会让自己更认真地去理解内容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提升注意力的目的。

 

注意力和时间管理的认知一旦结合,我们可以兴奋地这么说:“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用好注意力投资在自己成长上,我们的人生会不一样,在未来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划重点:所谓提升注意力就是专注在目标事务上,直到产出预期的结果。

 

5.拿结果手段:执行力    

 

执行力和自律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因为这是我们成长或做成事时必须要有的2个关键词,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提升执行力,疑惑很大。同时在工作场景中可能会被老板多次要求提升执行力,抽象又具体,但往往只有提升执行力的要求没有如何提升的方法和认知,这是普遍点到即止的现象,普遍提升不了执行力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很容易接受前人总结的观点,因为太有道理,所以欣然接受,然后会像传球一样,把观点再次传给其他人,但是整个传播链路上缺少形成观点的方法传播,也就是大家听到看到,很多时候只是结果,缺乏了过程的输入,看到的是别人的成功,但是看不到别人是如何成功的。

 

我也经常要求自己提升执行力,但一段时间后就主动放弃,后来我想通了一件事:每个人身体内至少有多个角色,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投资者,投资自己的成长;另外一个是消费者,消费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很少关注自己成长。我们一生一直在扮演这两个角色,互相博弈,成长者获胜持续成长,消费者获胜原地踏步。但是,往往消费者获胜,因为消费者在消费时间和注意力去刷朋友圈、看新闻娱乐,做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感觉找到了归属感,安全感,大脑能立马获得及时的奖励,而大脑又是控制我们思考和行为,一旦消费者占领了大脑,也就控制了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为。

 

提升执行力,首先让自己成为投资者,投资自己的成长,投资在正确的事情上,此时去认知执行力才有意义,我对执行力的认知:“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如果想不明白,根本谈不上执行力。同时提升执行力的时候,还需要自律,通过自律让执行力得到持续,要相信持续投资自己的成长,可以实现“慢慢来,成长最快”的复利效果。比如: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或被提醒过,或被要求过,需要提升执行力和自律,却不知道执行力的行为指导方法,现在有了执行力背后的行为指导方法:“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此时的我们需要有思辨思维,通过实践“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和方法,指导自己的一生。

 

划重点:执行力就是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

 

6.贵人

 

阿里文化环境,技术环境,成长环境对个人成长非常有帮助,所以在阿里常说要学会感恩,感恩自己处在了最好的时代,最好的环境里、感恩身边的人、感恩帮助和改变自己的人。

 

这几年经历的事,遇到的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改变非常大,很多时候像是命中注定,在挑战、迷茫、委屈的事情出现时,恰好有个人在你身边,和你一起理清思路,调整思考方式,避免处在自己封闭式的思维里越思考越极端。我确实非常幸运,身边有这样的贵人,能够帮助我以终为始看问题,看自己。慢慢地,我相信一切问题源于自己,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所以我把贵人作为一项认知升级,放在自己的认知库中,有机会让更多的人或自己的家人也建立贵人的思维方式。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身边缺少贵人,或者有贵人但离自己太远。产生这种认知离不开4个方面:

 

一是,自己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影响他人,导致缺乏主动沟通,长期沟通,沟通的延续性和习惯没有建立。

 

二是,自己心态问题,自己的心态若是不够积极正向,没有贵人敢进入你的思维空间,因为价值观不匹配,很难形成认知共识。

 

三是,职场原因,很多时候可能你的老板就是你的贵人,但是因为职场,因为上下级,碍于面子,碍于工作,不敢多交流,多请教。

 

四是,贵人来了又走了,有贵人帮你改变,帮你进步,但是自己不努力,抱着过去做事的心态和方法在职场上浪迹天涯,进步不明显,否定了他作为贵人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恰好有这么一位贵人,应该懂得珍惜,珍惜的主要方式是用成长回报他,因为你的成长在未来可以帮助他。同时在平时需要建立有效沟通,首先让贵人真正地了解你,在确定贵人能够帮助你,影响你时,你应该大胆去承担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哪怕遇到委屈,遇到压力,遇到失败,要相信此时的你才是真实的你,你的天花板,你的瓶颈就在于此,借助贵人助你提升能力,下次同样的事情来临时,自己就能够得心应手,这种能力的锻炼机会非常少,和阿里经常说的借事修人非常匹配,事情失败了没关系,但人要成,人的能力要提升。

 

说一个我自己从小的经历,我从小独立性很强,干过很多农活,小学开始住校,16岁做了2个月童工盖楼房,高中月末回家坚持地里务农,大学勤工俭学,正因为独立性很强,很少主动向人求助,加上从小接受的父母教育:向人求助等于麻烦别人。有事没事别老是麻烦别人,欠人恩情要还的,这不是我父母的错,而是中国的报答文化,因为获得帮助需要报答别人导致心里负担太重,从而教育子女不要随便麻烦别人。长期以往性格受此影响较大,越不向人求助,性格越内向,越内向越不向人求助,与他人间的交流少了,输入少了,观点碰撞少了,思考也就少了,内敛的性格也就这样逐步养成了。

 

但是这几年的经历和变化,突然意识到向人求助≠麻烦别人。如果把求助当成低声下气的行为,那么跟乞丐没啥区别,把求助看成一种交易,一种有着“巨大意义”的交易,你求助时,别人之所以愿意帮助你,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你的价值,这种价值帮助他确定了自己的价值(他有能力帮助你),或者未来你可以帮助他。每个人应该都经历过,在你出手相助他人的那一瞬间,你得到了最重要的回报:你有能力帮助别人,同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未来可能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帮助别人不是你赢我输,而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知识的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理解上的偏差。

 

贵人就应该紧紧抱住,通过和贵人建立关系,贵人的观察,反馈,双向沟通,对话,辅导等,可以帮助自己从互动的信息中生成自己的思考,行为和观点,这些思考,行为和观点会影响自我,完善自我。

 

自我稳定性:让自我的容器变得强大,在受到挑战,职责,委屈时候能够容纳对方的批判,情绪。

 

自我灵活度:容忍对方的情绪后,可以及时调整自我状态,因为相信一切问题源于自己,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

 

自我疆界:当做出自我状态调整后,看事物的角度变了,能力提升了,自我的疆界在逐渐扩张。

 

自我力量:自我疆界扩张后,形成的成就感,会让自我的力量变得更强大。

 

自我组织力:当一个人在高压下感觉要散架的时候,或者被击溃而瓦解的时候能够自我重组。

 

划重点:贵人就是可以持续陪你输出高质量的人。

 

7.会议

 

“输出倒逼输入”很多人都听过,但是有哪些输入方式,而且效果比较好,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没认真想过。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潜意识里常用的输入就应该是看书、思考,反馈这3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其他高质量的输入方式不重视,甚至忽略。此时,自己安静细想讨论过程中的输入效果?肯定会有自己的答案。而我认知“讨论过程中的输入效果最好”,是因为讨论过程能够刺激自己大脑快速做出反应,好像CPU被超频,同时也能够从对方的问答中获得更好的输入,这就好比2个人在模拟机器学习,通过正反馈的方式不断优化讨论结果,算出最优解。

 

实际工作中,大家对会议的看法普遍不太好,大家眼中的会议是这样的:会太了多,会议很低效,同样的内容反复开了几遍,自己是很小的配合者却要参加2个小时的会议。

 

而且我观察过很多会议,很多人,绝大部分人都是开着电脑开会,忙着自己的键盘,特别是我们程序员,虽然会议上编写代码有可能提升项目开发进度,但是在有讨论,有分享的环境里让自己非常专注写代码还是非常困难的,同时我在团队中做过一个统计,统计了一个月大家的会议情况,大概每双周会议投入时间平均在10%~15%,也就是说双周1天到1.5天的会议时间,从会议消耗来看,会中处理事务并不一定有非常大的效率提升,倒不如每时每刻集中注意力专注于一件事,效率也许更高。

 

所以在参会时,有些会议我尽量不带电脑,让自己的大脑处于思考状态,随时接收会议中的信息进行思考,训练自己的观点产出能力,训练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也要求团队同学在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尽量合上电脑,让自己专注投入到听别人讨论,听别人分享,然后自己思考,总结,提炼观点,当然也可以自己参与到讨论中,成为主角。

 

会多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能成为你训练思考,训练总结归纳,训练逻辑表达的地方。好比机器学习,喂给机器大量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对训练的结果进行应用、验证,如果效果不好再次训练调优,整个过程是一次正反馈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回到参与会议也是一样,通过聆听,讨论不断验证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再次聆听,讨论,通过一次次的正反馈验证自己的逻辑和观点是否正确。

 

而且用什么样的身份参与会议,或者在过程中角色如何切换,也是非常重要。我一般用3种角色参加:

 

 

划重点:参与会议讨论就是在模拟机器学习,通过正反馈来优化自己的逻辑和观点。

 

8.跳出舒适区

 

为什么感觉看了那么多的书,工作了那么多年,写了那么多代码,自己在一开始的进步明显后,到现在基本停止进步?我想是因为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了,看再多的书,写再多的代码,可能只是以一种舒适的方式进行工作和生活而已,这种舒适方式一直没有被很多人认识到,等回头反思的时候发现做了很多事,看了很多书,但成长的预期和现实不符。

 

于是,我们开始想,究竟哪里出问题了?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容易,但若选择困难,导致无法接受困难下的挑战我们还是会回到舒适区中。回想过去,自己好像也是这样的,心血来潮时突然感觉能量爆棚要学很多东西,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位。

 

抛开自身看身边认识的人,几年不见,成长非常明显。就好比我们人类快速的进化和进步,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智慧,而这些智慧来源于前辈们的发现和经验的总结。比如舒适区,心理学家把我们可能面对的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区,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太容易,待太久了,总想跳出去看看。恐慌区太难,太难带来恐惧,就像梁宁在产品思维中讲同理心时,恐惧会产生束缚也会产生动力,就看安全边界有没有被侵犯,如果无法战胜挑战,恐惧就产生了束缚,退回到舒适区。

 

所以跳出舒适区,不是说跳到恐慌区,而是跳到两者之间的学习区,在学习区中达到困难和能力的平衡状态,引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里学》这本书提到的:要想在工作中达到心流状态,这项工作的挑战和你的技能必须形成平衡,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低于你的技能,你会觉得工作很无聊。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超出你的技能,你会感到焦虑。

 

需要让难度和技能正好匹配,在你接受挑战时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再稍微努力突破一点,你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心流的体验,这是一个奇妙的感觉,你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忘记自身的存在。

 

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进入困难和能力相对平衡的学习区,才能让我们快速成长起来,但是进入学习区后,还需要配套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渐锻炼自己,很多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划重点:跳出舒适区就是进入学习区,平衡挑战和技能从而达到心流体验

 

9.职业规划

 

我对职业规划有个人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大部分人其实不需要做职业规划,只有那些有梦想,个人基础素质非常好的人才需要职业规划,他们会为一个目标持续不断努力多年,直到目标实现。而大部分人不需要职业规划,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做的职业规划只是个梦想,虽然梦想还是要有的,但很多时候只是被别人实现了而已,若是恰巧因为幸运被自己实现了,可能是个误会,因为能力没到,在新的岗位和角色上会比那些早已准备好的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过去被一些非阿里系的人问过,应该怎么做职业规划?展开交流后,发现很多人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更倾向于把职业规划放在某个岗位,某个角色上。比如会把目光聚焦于经理岗位、经理能力,或者架构师角色,但是他们怎么走上该岗位,获得该角色,背后做了哪些努力,用了哪些方法,沉淀了哪些能力,一脸茫然。确实,职业规划非常难,难在他是未来的一个想象空间,这个想象空间能否实现,和当下做的事情,努力的程度分不开。

 

在聊完后,我一直在反思,如果自己做职业规划应该怎么做?经过不断抽丝剥茧,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认为职业规划不是某个岗位,某个角色,而是工作能力的提升。针对自己岗位需要的能力,职场需要的能力,然后用专家思维,多维视角重点突破3-4项能力,抱着120%的努力拿到结果,甚至是超出期望的结果,事情成了,能力也就被认可了,所谓的角色,岗位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但是真能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既然是少之又少,成为少之又少的人才是你的机会。

 

划重点: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工作能力提升。

 

10.时间换空间

 

时间换空间,还有另外一种认知的说法:“慢慢来,持之以恒,成长最快”。不管哪种说法,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成长无法急于求成,无法急功近利,唯有每日在不被打扰的时间中不断投资自己,通过不断输出确认自己成长上的不足,循环弥补不足之处。通过把自己逼近成长临界点,然后跨过临界点的那一刻,自己立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变化,自己的成长。

 

而自己一旦体会到成长,我们会把前一段时间的成长过程进行总结,抽象总结出自己的成长最佳实践,再次践行,把自己逼向下一个成长临界点,然后再次跨过去,以此反复循环,慢慢提升自己的多元能力,跨界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在未来某个机会来临的时候,因为具备足够的能力去驾驭他,此时我们要做的是,抱着120%的努力把事做成功,事情成功了,能力也有了,空间自然会有,也就被认可了。

 

所谓时间换空间,就是让我们无法看清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把注意力聚焦在当下,做成长该做的事。

 

划重点:所谓时间换空间,就是慢慢来,持之以恒,成长最快。

 

三. 总结

 

认知升级很鸡汤,虽然好喝但不易消化,在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认知的同时,自己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把自己认可的认知,通过自己的践行,沉淀出自己的最佳实践,让自己具备自我进化能力,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这是成长根本。以上10个认知升级,分别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完成自我认知升级:

 

所谓直觉反射,就是通过大量的逻辑反复训练,提升自己的直觉准确性,从狭窄的5%进入广阔的95%;

所谓以习为常,就是在触发条件发生进入下一个行为前,做对选择题;

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

所谓注意力,就是专注在目标事务上,直到产生期望结果;

所谓执行力,就是让自己先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

所谓贵人,就是能够持续陪你一起输出高质量内容的人;

所谓会议,就是模拟机器学习思路,通过参与讨论获得正反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所谓跳出舒适区,就是先跳出,然后进入学习区,平衡挑战和能力达到心流的体验;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提升工作需要的能力;

所谓时间换空间,就是慢慢来,持之以恒,成长最快;

 

最新文章
非法人组织的种类
在的概念当中是分为三类的:第一类是自然人,也就是普通的个体第二类是,也就是公司,企业等等,第三类就是了,这三类是我国规定的可以依法进行的主体,那么前两类都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对于这个非法人组织应当怎么样的理解,在我国都包括什
群晖下Docker部署Emby服务器无法刮削的解决办法
前段时间折腾媒体服务器的时候,把套件版的emby换成了docker版本,结果发现无法刮削元数据,就改用nastool刮,但是nastool对演员的刮削经常性拉胯,忍无可忍之下又粗暴的换成了套件版。 最近有点时间,
生成式AI的革命:人类应如何直面“新知识”?
AIGCGenerative AI_生成式人工智能(AI)来袭,无人能够置身事外——ChatGPT无所不知,Midjourney绘图惊艳众人,Sora视频创作无缝衔接……生成式AI将带来怎样的变革?你准备好迎接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了吗?在《生成式AI的革命》中,你将看到
讲座PPT分享|医学人工智能开始进入黄金时代|24年6月·讲座速递·06-03
这期推文想分享的是自己四月底受邀做的一个报告——主题是“人工智能在肿瘤领域的进展人工智能在脊柱外科领域中的进展”。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一个研究肿瘤的,会去关注脊柱外科——因为受到了脊柱外科医生的邀请,去
【T21 (移动4G)支付宝下载】朵唯T21 移动4G支付宝10.6.70.8100免费下载
支付宝是蚂蚁集团旗下业务,诞生于2004年,已经成长为的数字支付开放平台和服务业数字化经营开放平台。我们面向消费者、各行各业商家提供便捷、安全的数字支付服务,面向合作伙伴持续开放技术、产品,助力实现数字化升级。与此同时,大量商
快速搭建个人主页:HTML模板实战指南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是构建网页的基础。一个基本的HTML文档由声明开始,接着是根元素,它包含了和两个主要部分。部分存放文档的元数据,如字符编码声明、网页标题和样式表链接等,而部分则包含了页
谷歌网站提高为收录 谷歌收录秘籍:优化网站,加速索引提升曝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谷歌作为全球领先的搜索引擎,其收录情况直接关乎企业网站的曝光度与潜在客户的触及率为了显著提升网站在谷歌的收录率,必须采取一系列高效而精准的策略首先,优化网站内容是王道确保内容原创、高质量且符合用户搜索
谷歌SEO里,黑帽、白帽、灰帽该退役了吗?
在搜索引擎优化的世界里,黑帽、白帽、灰帽这三个词汇早已成为我们日常讨论的焦点。基于我多年的实战经验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我发现这些策略在谷歌SEO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们的存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这些策略是否真的到了该
靠微信红包乞讨月入3万?这不是开玩笑!
嘿,朋友们,你们听说了吗?居然有人靠微信红包乞讨,竟然还能月入3万!是不是感觉像是天方夜谭,或者觉得我是在跟你开玩笑?别急,听我慢慢道来。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个“乞讨”可不是那种在街头抱着个碗,可怜兮兮地等着好心人施舍的那
跨境电商独立站访问量大的背后:SEO优化策略探析
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开始建立独立站,以便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然而,建立一个独立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想要吸引更多的访问量和客户,就需要进行有效的SEO优化。那么,跨境电商独立站访问量大的背后是什么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