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主要强国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2024-09-19 16:27

先看看德俄之间的矛盾


一战前德俄矛盾


斯托雷平及后继者时代,俄国快速增长。引发了德国对俄国轧路机的恐惧。毕竟俄国是一个人口超过1.7亿的陆权强国。


当然俄国军事工业准备不足等问题德国是没想到的。所以才会出现一战时俄国满世界采购武器,连三八大盖都要的情况。


再来看看同时期其他国家人口数量:


民国当时人口是4.3亿左右;


印度( 包括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还不到4亿;


今天要是俄国能有5亿人,欧洲列国怕不是要吓得爆炸。


世界局势的快速变化让俾斯麦的七个水晶球在1900前就玩不下去了。实际上德国的局面无解。开天眼的话,还不如1905年摩洛哥危机就开战,毕竟那时英俄还没和解,德国或许还有从中斡旋的余地。


俾斯麦有句名言:“它(指条约)如果对我们有利,它就是个条约。如果它对我们不利,它就是张废纸而已!”


俾斯麦的外交大棋一向受到各路键政大师的赞誉。七个水晶球不落地,三皇同盟、三国同盟、德俄再保险条约,复杂的条款,有了这张纸俄国就不会进攻德国,德国就不会被迫两线作战。听起来是不是好酷炫?老厉害啦?


但是如果你把俾斯麦这套话原封不动地说给1851年刚刚荣升驻德意志邦联代表时代的俾斯麦先生,他会怎么评论呢?那时候俾斯麦正是春风得意,准备大展拳脚。他会告诉你:“条约这玩意?它如果对我们有利,它就是个条约。如果它对我们不利,它就是张废纸而已!


这句话是说给谁的呢?是俾斯麦说给奥地利驻德意志邦联代表的。当时奥地利代表在跟他谈邦联的规则和制度,说这些规则和制度是依据《德意志邦联文件》和《维也纳最后议定书》的。然后俾斯麦先生就高屋建瓴地指出,所谓德意志邦联其实就取决于奥地利和普鲁士两个大国。所有的规则、制度、条约,如果对大国有利它就有效。如果对“我们”不利,它就是张废纸。


俾斯麦的这番高论吓了他的奥地利同行一大跳,但却揭示了俾斯麦这个人对待外交的基本思维方式,那就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和霸权主义。竭尽全力让别人遵守条约,然后自己根据利益有选择性的遵守。这是俾斯麦思考外交事务的基本逻辑。但这个逻辑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别人对待条约的态度跟自己一样,否则岂不成了掩耳盗铃?我没看你你凭什么看见我?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俾斯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他在王朝战争期间对每一个强国都预设了可能会反对普鲁士的前提。怎么在亲自统治帝国二十年之后,他纠结起条约文本来了?他觉得即使《再保险条约》对俄国不利,也能让俄国人遵守?


为什么一个战略家俾斯麦到下台以后要靠条约文本来给自己撑腰?因为他不敢面对现实。这个现实是什么?俄国此时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俄国需要资本输入。而俄国想要获取外国资本只有两种办法:


1、出卖农产品这是俄国唯一可以创汇的大宗商品;


2、引入外国投资。


而这两种需求德国都无法满足,因为:


1、德国此时也处在高速工业化阶段,资本在德国本土投资同样可以得到高回报。德国自己没有资本可以输出到俄国;


2、普鲁士贵族此时已经今非昔比,农业利润日益低落,保住国内粮价就是保住他们的饭碗。


所以德国既不能主动向俄国提供贷款,也不能允许俄国农产品直接输入德国市场。而德国在这两方面都不能让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德国严重地触怒了俄国掌握着权力的贵族阶级


这就决定了从经济上法国和俄国迟早会走到一起。俾斯麦即使再怎么玩弄手段,他也避免不了这一点。


他玩弄外交手段,弄出一系列故弄玄虚的条款,说到底只是为了糊弄无知庸众罢了。谁从俾斯麦巧妙的条款出发去吹捧俾斯麦的手腕,俾斯麦自己就看不起他。因为对俾斯麦这样的人来说,一个巧妙、但不符合本国利益的条约,即使签了字也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所以德俄之间的条约最终会因为实际利益的巨大冲突而瓦解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谈俾斯麦政策对德国的影响。


大多数人在了解德国崛起内幕后,经常出现的特别有趣的现象是普遍认为俾斯麦宰相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沿用下去皇帝就能避免帝国毁灭的结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宰相所设计的、保证德意志帝国安全的德奥俄三皇同盟本身就是脆弱的。德奥同盟还算稳固,然而在德俄同盟上,经济上俄国的低价农产品正需要德国这个市场,而可怜的容克们又难以与俄国产品竞争。宰相于是对俄国农产品设立高关税,来保护可怜的容克。俄国政府多次要求德国降税,但德国不予理睬;同时德国的新兴资本家也不愿让俄国在德国获取更多的金融利益,于是宰相这样做了——这就把俄国不可避免的推向了对立面——毕竟法国人给予了大额的贷款,而这正是俄国所需要的。


同时宰相长期在帝国政府中近乎执掌一切,类似“影子皇帝”的地位使得许多政策都是出自宰相,而不是普鲁士长期运用的,由各位大臣制定后再由君主挑选的运行模式。乃至于帝国的两大议会也是长期受宰相压制,这为威廉二世时代的依靠宫廷反对宰相的阴谋集团,乃至于年轻气盛的威廉皇帝对俾斯麦宰相的不信任,都埋下了祸根。后果就是,阴谋集团压倒了除了军官团之外的几乎所有势力, 导致1908年的丑闻发生后皇帝不得不依靠军官团,树立军人皇帝的形象,间接导致了1914年的悲剧。


俾斯麦宰相为帝国挖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坑,而志大才疏、年轻气盛又脾气古怪自卑的皇帝把它扩大了,又被军官团在1914年鼓动的战争一把推了进去。?


俾斯麦的政策只能说延缓德国成为欧洲公敌的步伐,本质上是一种暂时放低姿态的表现。俾斯麦可不是和平主义者,他只不过以此来换取德国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足够长的时间。这种在多个鸡蛋上跳舞的做法有局限性,一旦深通此道的人死了,后继者不够精明,那就不是在几个鸡蛋上跳舞,而是把这几个鸡蛋都踩碎了。


没有任何一种政策能够在时局变化莫测的乱世长久存在。更不要说还是一种以妥协为出发点的政策。


威廉二世只是国内各个阶层的一个交汇点,德国国内各个阶层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敌人,这就使得德国国内的局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彼此交织在一起;对外方面,殖民主义势力要压制法国,结果就是德国人得罪了一切可以得罪的强国。处理好了皆大欢喜,处理不好对内就是炸弹,对外则是四面皆敌。很多问题也是国内国外各种矛盾已经发展到那一步了,除非俾斯麦那种鬼才,换个能力平庸的基本上都解决不了。


此同时存在的英法同盟和德奥同盟中,英法同盟只是英国的第二选择,德奥同盟也只是两方的相互妥协。作为海权国家的大英帝国为了保持对欧陆影响力所以一直选择一个陆权国家作为同盟,而这个同盟必须的一点就是无法对不列颠造成海权威胁,正如1756年不列颠选择了腓特烈的普鲁士那样。但提尔比茨的公海舰队已经严重影响了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而德国陆军早就具备了单独压倒法俄奥任何一国的实力,这种情况下不列颠人也只能选择法国这个欧陆二号国家作为盟友。从劳合乔治主张不过分惩罚德国也可以看出来法国也只是大英欧陆政策的棋子兼打手。


德奥同盟则是因为,奥地利帝国在1866年败于普鲁士之后已经难以保持旧时代一流帝国的地位,沦为了二流列强。经历了法奥战争、意奥战争,再考虑到俄奥在巴尔干不可调和的矛盾,奥地利周边能够作为盟友只剩同文同种的德意志帝国。加上奥地利的经济对于德国的产业转移和庞大体量具有依赖,奥地利自然向北方的兄弟抛出橄榄枝。甚至可以说奥地利处于逐步沦为德国附庸的惨淡状态。只要奥地利还想维持帝国不崩溃和列强地位,就需要德国的背书。而三皇同盟崩溃、英德海权矛盾激化后,德意志帝国周边仍然能够构成盟友关系的仅剩奥地利,因为同盟国中的意大利仅仅是对法矛盾,奥地利占据意大利传统领土甚至使得意奥矛盾比意法矛盾更尖锐,也就是说,意大利并不可信任。至少同为选帝侯的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的关系远比萨丁尼亚的萨伏伊更亲密。三帕夏执政的奥斯曼倒是亲德,可是土耳其的远水解不了欧陆近渴,更何况,奥斯曼这个病夫比奥地利更孱弱。所以德奥相互妥协,建立了稳固的同盟关系。?


一战前英德矛盾


一战前,德国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是英德矛盾。那么英国和德国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呢?


一战德国建立的一切都是吃了德国白纸一张的红利,随着国内市场的成型饱和,生产大于需求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而德国的海外贸易依赖于英国的殖民地开放,俾斯麦就是在英国面前装孙子,只制霸欧陆不涉及海洋以获得英国的许可来开展贸易,但是咽喉不可能总是抓在别人手里,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英国不可能就只在旁边吃瓜看戏,迟早会下场的,这也是为什么威廉要和英国翻脸。其中还夹杂着和容克贵族的权力博弈,一战前的德国陆军几乎已经变成了容克贵族的陆军,威廉踏错一步就是藩政割据的下场,所以威廉只能把资源向海军倾斜,并且用打造舰队这种最能鼓舞全国士气的东西替自己增加话语权。


所以一战的德国迫切需要的就是打开海外市场,突破英国的封锁,否则很快就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


英国和德国之间不仅有利益冲突,而且这种利益冲突还很大。最终这种利益冲突的表现聚焦到海军军备竞赛上。海军军备竞赛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矛盾,具体情况可以看看《脆弱的崛起》这本书,这里不详细展开。


那么英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


事实上,英国人可以容忍德国有一支称霸欧陆的陆军(反正没办法渡过英吉利海峡),但是绝对不会容忍一个在自己的家门口拿着一把匕首(大洋舰队)顶着自己心口的德国。


英德海军军备竞赛、海外贸易的激烈争夺以及出于地缘上的敏感性……时刻刺激着英国佬的敏感神经,让英国人时刻感受到刺骨的威胁。


那么英国人是如何认定和应对这种威胁的呢?


以1914年的德国和美国为例:对于英国来说,这两个国家都能威胁自己,而且美国的实力更强,所以似乎美国才是英国最大的对手——实际上,在布尔战争导致英德关系急速恶化前,德国的威廉二世就曾坚定的抱有这样的幻想!然而站在英国的角度,若是从意图来看,美国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威胁:的确,美国的经济实力远超英国,但美国却缺乏威胁的意图。原因很简单,尽管美国拥有一支还算体面的海军(在当时英国面前不值一提),但陆军显然要更糟糕,实力甚至不如比利时!军备松弛到了极点,甚至连军服都不能满足,训练时需要拿扫把替代,这样的国家,不可能有威胁英国的意图!


相比之下,德国不仅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而且还要建立能够超越英国的海军,更不用说咄咄逼人的全球扩张了。对于英国来说,这些充满敌意的行为绝对不可容忍——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对此有一句至理名言:“德国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陆军国家,现在又想建立最强的海军,这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实力更弱的德国,也就成为英国眼里远比美国更可怕的敌人——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对于强者来说,他对一个国家采取多少针对行动,实际上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他眼中的双方实力对比,这决定了该国在他眼里威胁自己的能力;第二,他眼中的对方企图,这决定了他将对他眼里一个有能力威胁自己的国家采取怎样的手段……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主要强国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www.riyuangf.com/quote/18470.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迅易网资讯移动站 http://mip.riyuangf.com/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