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娟
今天,我们在集中学习教育之际,召开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总结会,主要目的是认真总结承办此次创新大赛的成功经验,深入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同时作为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里,我讲三个方面:
一、本届大赛的取得的主要成效
8月1日至7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国家8部委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我省举行。本届大赛以“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为主题,以“面向青少年群体、贴近青少年需求、服务青少年成长”为宗旨,以“隆重热烈、安全顺畅、创新节俭、有序圆满”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新颖活泼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精彩、圆满、富有特色”的显著成效。
1、有力促进了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以大赛举办为契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形成了省教育厅、省科协、省文明办等13个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自上而下的青少年科普工作网络,形成了以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为目标,学校教育为主渠道、课外科学教育活动为补充,普及与提高兼顾、素质与能力并重、创新与实践相长的良性工作机制。全省已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55家,省级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160所、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69家,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魅力、探索科学奥秘、参与科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坚持贴近应用、贴近生活的原则,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品牌活动,致力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调查体验活动、英特尔求知计划等普及性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效性,每年参与人数保持在100万以上。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293所学校、687名青少年选手参加,总人数达1500余人。大赛科技创新作品涉及数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等10多个学科领域,吸引了1.3万名青少年和家长前来观看。系列活动的举办,对于启迪青少年科学心智、开拓青少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少年创新人才。通过精心组织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拔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今年入围全国决赛的参赛项目和人数同比提高30%以上。在决赛中,江苏代表队共获中国科协主席奖1项,江苏省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2项,英特尔英才奖2项。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二等奖各7项;茅以升科学技术奖1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2名,科技辅导员创新奖2项,中鸣科学奖1项,科教制作创新奖2项。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7项;科学幻想绘画一等奖4项;十佳科技实践活动1项;十佳科技创新学校1所,所获奖项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与去年比名次提升13位。
4、培育和营造了浓烈的社会创新文化。科技创新活动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将身边的科技知识,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民生有机结合,体现着创新源于现实生活、创新紧扣社会热点、创新涉足高新领域等特点。大赛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相继作了重点报道,以《中国梦 科技梦 青春梦》为主题的本届大赛纪实片,即将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播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打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赛成功举办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党委、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前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次大赛的筹备工作,去年8月份上届赛事结束后,我省迅速启动各项筹备工作。李学勇省长亲自担任大赛组委会主任,并专门成立由王燕文部长、徐南平副主席任主任,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科技厅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筹备委员会。筹委会领导先后多次召集相关会议,研究部署筹备工作。保证了重大问题及时得到协调解决。
启示之二: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整体联动是关键。科协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以大局为重,自觉融入筹委会“一办七部”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了跨部门密切合作、左右衔接、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筹委会办公室认真做好上下贯通、内外沟通以及相关文字材料的准备工作,保证了筹委会各部门的高效有序协调运转。青少年科技中心一班人在主要负责同志带领下,默默无闻,敬业奉献,起早带晚,前后整整一年时间精心筹备大赛各项工作,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被誉为全国科学教育的江苏模式。陈致平同志积极做好筹委办、接待联络部、志愿者服务部等数项工作,女儿婚嫁也没有休假一天,医院发来体检指标复查通知她悄悄收起,一如既往地和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大型活动部严格把关落实场地布置、人员邀请、程序安排、节目演练、现场效果等环节,开幕式、颁奖典礼暨闭幕式等六场重点活动获得了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赛事服务部创新打造大赛展示区、评审区、交流区、服务区等功能区,确保了江苏青少年科学教育成果展区的区域特色。李莹同志在大型活动部和赛事服务部工作中,始终坚持忙而不乱、急而不躁,积极与中科协和往届省份沟通,及时与导演团队协调交流,认真做好每场活动仪式环节的准备工作,为重大活动圆满成功付出了辛劳。接待联络部认真细致落实嘉宾和参赛队伍的邀请工作,保证了参加大赛人员规模、构成和详细资料的准确无误。王安宁同志坚持“外事无小事”原则,组织带领14名志愿者顺利完成15个国家观摩团队接待任务,从午夜的接机到凌晨的送客他都身体力行,印度友人回国后多次来信表示要与我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泰国、瑞典、日本等也发来邮件表达感谢之情。冯建、陈威等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热情周到做好来宾接站服务工作,经常冒着酷暑在太阳下等候半个小时,清点九辆大车同学人数,六天中没有丢下一位同学、发生一次工作失误。新闻宣传部详细策划宣传工作方案,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外媒体的支持,大力营造办赛氛围,扩大了大赛的影响力,展示了江苏良好形象。罗亚军同志创新搭建工作交流平台,组建大赛QQ群,吸收各媒体记者70余人加入,确保沟通交流及时通畅;协调组织16家中央、省市媒体进行集体采访,陆续发表稿件200多篇,为大赛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综合保障部切实强化与交通、消防、治安、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的沟通衔接,为大赛安全有序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安全保卫部主动核查各环节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制定并完善相应应急预案,保证了大赛全程万无一失。志愿者服务部切实做好志愿者培训工作,增强每一名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为选手嘉宾提供热情、周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启示之三:节俭、务实、创新的办赛理念是核心。始终贯彻“节俭而隆重、务实而高效、热情而简朴、新颖而安全”的办赛原则,坚持把简约和创新理念融入各个工作细节之中。科学制定了财务管理等相关筹备工作制度,发挥纪律监察和财务审计作用,规范透明运作大赛承办工作;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通过公益赞助、广告等方式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在场馆设计及布展上更多地融入科技元素,结构上易装、易拆、易运输,采用3D模拟等方式打造江苏展区;合理确定赛事服务标准,坚持“能租不买,能借不租”的绿色理念,大大降低了办赛成本,提升了大赛举办成效。
启示之四: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是基础。做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不能光靠热情,还要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一年来,全省各级科协组织主动参与、积极发动,青少年学生参与度达98%以上,青少年科学教育普及工作苏南、苏中中小学校基本实现全覆盖,苏北高中、城区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当前,江苏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崭新阶段,做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对于培育全社会创新文化,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举办青少年发明比赛和发明创造展,成立社区发明俱乐部、社会科技中心,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深入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
办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要以举办大赛为契机,大力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积极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实现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突破。
1、大力创建青少年科学教育阵地。扎实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平台保障。大力推进校内外科学教育活动阵地建设,建立高标准“省青少年科学工作室”100个,创建“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100所,认定“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30个,为全省提供示范样板。积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色园区、工业企业场馆等科学教育资源,推进科普资源开放共享。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科普设施建设,让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有阵地、实践有载体。
2、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深化“高校科学营”、“大手拉小手”等活动,持续推进流动科技馆进校园、学生走进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中小学全覆盖。大力推进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科技辅导员综合培训。建立“省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长效机制,每年重点培育并奖励省、市、县三级各100名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国际交流机制,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大赛,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3、大力营造青少年科技创新氛围。落实青少年科学教育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教育活动长效化、常态化,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带动全社会创新文化的打造。围绕“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主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丰富活跃青少年科技竞赛和科技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和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综合素质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引导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蓬勃开展,营造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培育全社会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