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泛化了的“精神内耗”

   日期:2024-11-07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qyn41e.riyuangf.com/mobile/news/2060.html
核心提示:  近年来,“精神内耗”这一概念引发网友广泛共情,成为社交平台的一个“网红词语”。  “永远不要在工作上内耗自己”“拒绝

被泛化了的“精神内耗”

  近年来,“精神内耗”这一概念引发网友广泛共情,成为社交平台的一个“网红词语”。

  “永远不要在工作上内耗自己”“拒绝内耗,是一个人最大的聪明”“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体质”……网上类似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心理咨询有之、鸡汤文有之、职场厚黑学有之、医学科普也有之。“内耗”一词在流行过程中,其外延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甚至出现了被泛化和滥用的倾向。

  那么,何为“精神内耗”?其为何会被泛化和滥用,又该如何校准?

图源:IC photo

  

  “内耗”一词源自物理学科术语,指的是机器内部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后被引申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反复回味负面想法,导致消极行为。比如总是胡思乱想、过于在意他人评价、患得患失、缺乏行动力等都被称为内耗的典型症状。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XXX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个句式的蹿红,“精神内耗”仿佛成了一个筐,啥情绪都能往里装。

  比如,把职场竞争全部说成是内耗。在不少人看来,担忧、敏感、自卑、脆弱等情绪都可以归为“精神内耗”,有的人甚至将工作中遇到的所有不开心都归结为内耗:公司实行优胜劣汰机制是内耗,偶尔加班是内耗,被领导批评是内耗,遇到棘手的工作不知所措是内耗,付出努力没有得到期望中的认可也是内耗……仿佛只有面对任何事都能表现得云淡风轻、我行我素,才称得上是“不内耗”。

  再如,把处理人际关系一概说成是内耗。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原本是人生的“必修课”,但在社交平台上却常常被误读为一种“精神内耗”。一些自媒体煞有介事地罗列了家庭内耗的典型表现,像争吵、冲突、抱怨、责备等,拿捏了普通大众的情绪燃点,让网民很容易对号入座。

  还如,把为人着想、善于反思也说成是内耗。这种说法的逻辑是:为他人着想,背负本不属于自己的压力,内耗了;自我反思,想东想西想不出名堂,内耗了。很多人乍一听会有共鸣:“对呀,这不就是我经常烦恼的原因吗,原来我在内耗!”还有人认为,多思无益,先做再说,否则就会内耗。但殊不知,“谋定而后动”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智慧,我们往往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

网友关于内耗的感悟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如果围观社交网络有关“内耗”话题的讨论,你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绝大部分人正处于“精神内耗”。但事实上,好多原本再正常不过的心理波动,都被贴上了“内耗”的标签,甚至被泛化、滥用,这是为何?

  或许是源于权利义务观的错位。一些人可能时常陷入这样的灵魂拷问,“想当工程师,但是看商人挣钱多”“不想结婚生娃,但又害怕老年孤独”“不想工作又躺不平,该如何是好”……诸如此类,与其说是内耗,更可能是因为有一些选择困难,总想着“既要、又要、还要”。有观点就认为,“内耗者”所期望得到的权利,和与之相应需要承担的义务之间,往往是错位的。其实,高薪的工作往往伴随着高压,结婚在帮你摆脱孤独的同时也带来责任和义务,选择工作就该尊重职场基本规则。既想有所得,又不想付出足够努力,注定总是会感到纠结。

  也可能是出于逃避现实的自我保护。有网友调侃:“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让活不下去的压力变少了,活不过别人的压力增加了。”职场中的绩效主义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竞争,一些人躺平又不甘、内卷又焦虑,对于晋升管理制度既心存芥蒂,又无可奈何。于是,“精神内耗”仿佛成了他们指控不如意的“万能词”,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点点不顺心,都可能被贴上“精神内耗”的标签。不过,大部分所谓的“内耗者”无非是把吐槽当作一种发泄方式,在不同人群中寻求共鸣,从而使得内心的不良情绪得以缓解,这或许也算一种自我保护、温和的逃避。

  还有一些自媒体“带节奏”推波助澜。“精神内耗”在发酵过程中,一些自媒体不断推波助澜。仔细拆解该词,不仅是披着心理学外衣的“鸡汤”,更是博取流量的营销概念。比如,一些自媒体发文“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拒绝职场内耗,被上司责怪、批评要从对方身上找原因”等,这些看似直击心灵的文案,不过是迎合大众心理、混淆概念收割流量的狂欢。再如,一些自媒体动不动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小心孩子被同龄人抛弃”等,通过发布极端或虚假案例,营造“群体优秀”假象,让部分家长一会儿内省“对孩子没必要太苛刻”,一会儿又唯恐孩子学业落后,沉浸在“精神内耗”中难以自拔。

图源:“健康杭州”微信公众号

  

  事实上,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面临困扰和挑战,不可避免会积攒一些不良情绪,但同样也会收获一些正向反馈。那么,“精神内耗”一词的过度泛化和滥用有没有解?笔者想到三句话。

  不妨厘清“精神内耗”的判断标准。“精神内耗”是一个真问题还是假概念?可能很难一概而论。但社交平台上几乎随处可见的“精神内耗”,很多时候并非因为发言的人真的陷入了内耗,而是习惯性的一种自我表达。至于怎样才称得上真正的内耗,有心理学家给出了三条标准,比如是否达到影响身体健康的程度,无法正常吃饭入睡等;是否严重到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是否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谓的内耗可能只是消解负面情绪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御。

  经历心理磨砺或许也是一次人生转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或者不顺而感到伤感、难过,其实这些情绪在给人带来负能量的同时,也是一种磨砺,可能暗藏转机。作家余华就曾说,精神内耗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寻找自己人生的出口。他自嘲写作40年、内耗40年,体现的反而是面对困难不断前进和自我较劲的勇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滥用“精神内耗”,不如与负面情绪和平相处,正视困难带来的挑战并勇往直前,逐渐练就一颗大心脏,如此才不会被泛化的内耗牵着鼻子走。

  凡事不必苛求,连“太阳上也有黑点”。有哲学家提出,“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如果一个人每做一件事都想达到完美,那便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个小瑕疵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导致情绪上的不快乐。其实,当面对现实社会矛盾和冲突时,纠结、愤怒、嫉妒、痛苦、烦闷、焦虑、逃避等情绪的存在不仅合理,而且在所难免。因此不必将内耗视为洪水猛兽,凡事也不必苛求,敢于面对自己的情绪、正视自己的能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步履从容,方能抵达想去的远方。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我们将赠送任意一套《浙江宣传》书籍。您觉得自己有陷入过“精神内耗”吗?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