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赏析

   日期:2024-11-07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qyn41e.riyuangf.com/mobile/news/2487.html
核心提示:水汽氤氲的春宵苦短此时杨玉环始承恩泽,伴驾华清池,温泉朦胧的水汽温润着帘帐上的芙蓉,温润着杨玉环雪白的肌肤,温润着云鬓花

水汽氤氲的春宵苦短

长恨歌赏析

此时杨玉环始承恩泽,伴驾华清池,温泉朦胧的水汽温润着帘帐上的芙蓉,温润着杨玉环雪白的肌肤,温润着云鬓花颜,温润着轻歌曼舞,温润着甜蜜幸福,也温润着纸醉金迷。

“春寒赐浴华清池”,氤氲的水汽掺杂了酒香,融洽了声色歌舞,沉浸着抛却江山的男欢女爱。在这种朦胧的、迷离的“云蒸雾绕”里,更加给予了李、杨不可自拔的安逸与快乐;也就是在这种环境的营造下,这种温热的湿气成全了爱意绵绵、魂牵梦绕之感。李、杨的缠绵悱恻在骊山的青云之上,在蒸腾的水汽中晕染得恰到好处又淋漓尽致。

他们纵意于他们的爱情,在对于世人高不可及的这座伫立于“青云”的宫阁里,他们享受了世人不可企及的欢乐,倾注了一切地筑建自己的爱情,在温泉水烘托出的一种似幻非幻的真实中走向虚无与缥缈,也就注定了他们终将承受天下人对这段极尽奢华的浪漫的唾弃。这座仙云缭绕的宫殿浸染了多少人的血和泪。

尘雾四起的生离死别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营造了三处关于“尘雾”的意境。

“九重城阙烟尘生”。醉人的仙云霎时化作晦暗的、飞扬的尘土。我们在混沌的尘雾中,似乎可以看到九五之尊的皇帝跟艳压三千的贵妃,在惊慌奔驰的马蹄声和匆忙凌乱的车辙中狼狈不堪,但这也是他们相守的最后时光。这纷乱的凡尘烘托出世事无常的悲凉,不由得让我想起李煜的“一晌贪欢”,落得个如今“天上人间”的慨叹。他们曾经一同谱曲作舞的骊宫消逝在漫天的烟尘中,他们的回忆一点点埋葬在一去不复返的骊宫里,他们的爱情随着渐行渐远的尘迹也不知去向。

“黄埃散漫风萧索”。沙尘弥漫,似乎充塞了整个天地,杨玉环死得何其悲凉――花一样的容颜凋零在漫天的风尘里,昏暗的暮色中,荒凉的马嵬坡下。“花钿委地无人收”,这样的雍容华贵没有人怜惜――她的死换来的是将士的快意。唐玄宗的心是痛的,却再也没有那样至高无上的权力去保护杨玉环,他只能逃避她的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凄凉的尘埃在冷风中的作用就是掩去杨氏殷红的鲜血和玄宗抑制不住的泪水吧。这里的烟尘既烘托了生命陨落的黯然无色,更渗透了失去挚爱后痛彻心扉的无可奈何。这段还有一句:“云栈萦纡登剑阁”。在高入云霄的栈道里,唐玄宗看不到以后没有杨氏的日子。缭绕的云雾是他心中的惆怅与落寞,是不知所归的迷惘和不振。还记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倾城与倾心,他曾经把整个天下捧在杨玉环面前,如今却把杨玉环断送在天下人面前。这是何等的凄楚,何等的困惑,何等的高处不胜寒。

第三处就是仙山上的相逢:“不见长安见尘雾”。李、杨此时已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杨玉环曾想着拨开云雾,看一看长安,看一看李隆基,却不想这尘雾是这样深厚――隔着的是生与死的距离。尘雾在这里加重悲剧的效果,使人深深感受到相思不能相见的痛心疾首。

寒气缭绕的惨淡悲凉

杨玉环的死换来了大局的转变,也换来了李隆基一生的相思和亏欠。“夜雨闻铃肠断声”,当他笼罩在无限的月光中,当他伫立在无边的烟雨里,当他从桃李花开等待着梧桐叶落,他知道了什么是煎熬,什么是生离死别,什么是肝肠寸断。这里的“夜雨”不仅是冰凉冰凉的,还呈现出一幅雾雨朦胧的画面,更交织了男主人公深入肺腑的思念、歉疚、痛苦和煎熬。

“鸳鸯瓦冷霜华重”。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夜重,屋瓦在黯淡的星光下笼罩在一片低沉的寒气里。夜深露重,冷;鸳鸯相栖,更冷。凝结的霜华是玄宗的寂寞孤苦,这层缭绕的寒气也更加渲染了他晚年生活的惨淡悲凉。

仙云环绕的柔情寄托

关键词:语料库 翻译赏析 风格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叙事长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的主题是“长恨”,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全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许渊冲先生都曾对《长恨歌》全篇进行翻译。而之前关于这两篇译文的对比分析大多基于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的标准进行评判的,受作者自身的赏析偏好等主关因素较大,不能完全准确客观的体现出两种译本的具体差别及从中反映出的译者风格。本文以杨宪益夫妇及许渊冲先生的《长恨歌》英文译本为语料,通过现代语料库软件的应用,对两个译本及中文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笔者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统计相关数据,在比较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文体风格和译者风格的异同及特点予以量化,找出译文之间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分析译文与原文的相符程度,展现中英译者在处理原文时的不同翻译风格与文体特征。本文将从词汇、句法结构、音韵、三个方面,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许、杨两个翻译版本进行分析。

一、词汇方面

1.1类符形符比

类符(type) 是指语料库中不同的词语,形符(token) 是指语料库中所有词语的类形。可以通过类符/形符比(TTR)来衡量语料库的用词丰富性。一般说来,语料库规模越大,类符/形符比越小。若语料库规模相同,TTR 越大,就说明用词越丰富,反之则说明词汇比较贫乏。通过TTR 值的大小可以比较不同语料库中词汇量变化的大小。但由于在一定时期内语言的词汇量有限,因此语料库容量不断扩大,形符数持续增加,但类符数却不一定会随之增加;语料库容量越大,形符类符比反而会越来越小,因而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的形符类符比不具备可比性。故语料库语言学一般用标准类符形符比(Std.TTR)来衡量语料库的词汇变化。由于两个译本总词数相当,不采用标准类形符比也能准确的反应出词汇的丰富程度。本文采用ant conc 软件对两个译本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如下:

许渊冲杨宪益

形符11611196

类符550542

类符/形符47.3%45.3%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形符较多,而在类符方面却低于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这说明许先生的译本更加精炼,且词汇使用丰富多样。中国古典诗歌以精炼著称,如何结合多种翻译技巧使英文译本同样短小精干、铿锵有力,一直是诗歌翻译的难点所在。许先生的译本词汇精炼,在这一方面最大程度的贴近了原诗歌的特点。

1.2 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指的是实词与总词数的百分比。由于英文中的冠词、代词等功能词并没有实际意义,对信息传达效果影响不大,所以这一指标可以体现出译文中有效信息的提供情况。在ant conc软件中使用“停用此表”功能可以得到译文中所有的实词数量,统计对比信息如下:

许杨

实词数634627

总词数11611196

词汇密度54.6%52.4%

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个译本在实词和总词方面不相上下,词汇密度方面的许渊冲的译本达到了54.6%,略高于杨译本的52.4%。这说明许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十分重视有效信息的传递。中国古典诗歌短小简练,寥寥数字就可以表达出很多隐含的意味。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形式上与原诗的简练保持一致,更要传达出符合原诗隐含意义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两位译者都十分注意实词的运用,在有限的句式中尽可能的表达更多的意义。

1.3 高频词汇

高频词汇即指在译本中使用最广泛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译者的用词风格。使用AntConc 对已经处理好的文本进行了高频词汇提取,然后分析所提取的高频词汇,通过这种办法来分析不同译者的措辞风格和特点。我们把经过电脑处理的许译本和杨译本分别导入AntConc 进行处理后,把处理好的文本提取出来,然后根据提取的高频词汇按照出现的频率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许渊冲译本杨宪益译本

rankfreqwordrankfreqword

173the1103the

246and234and

332her332her

428in426of

528to524she

621of623in

721was722was

818she821to

914on915a

1013a1015his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位译者最常使用的词汇前三位完全相同。这说明两位译者在句子的构成及功能词语的使用习惯方面相近。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英语语料库1998年的统计,英语作为母语使用中频率最高的前五个词依次为the,of,to,and,a”而 在英语翻译语料库中,前五个出现次数最多的次依次为the,and,to,of,a”, 这一顺序与两位译者对这几个词语的使用频率排序完全相同。这说明两位译者的表达与母语使用者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还尚未做到完全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这与源文体的特殊性有关,中国古诗歌有着不同与其他国家诗歌的独特之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译者更容易受到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

1.3.1 停用功能词后的高频词汇

为了研究除基本功能词以外译者的措辞风格,笔者使用ant conc中的停用词表功能,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许渊冲译本杨宪益译本

rankfreqwordrankfreqword

19monarch114emperor

27earth28palace

37long37spring

46face46earth

56night56face

66palace66night

75fair75fairy

85hall85pin

95spring95seemed

105western104dust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两位译者最常用的实词都是指代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词,如monarch,emperor,但在许渊冲的译本中这一词的使用量明显少于杨宪益的译本。表1.3中两位译者常用词的最大差别在于杨本中多用了his这一代词,而这一代词在许的译本中很少出现。His在本文中指代的也是李隆基。说明在翻译中杨宪益更加偏向以唐玄宗为主题进行叙事抒情,而许渊冲多用杨贵妃为出发点进行描述,这一点可以从其译本中较多使用she、her而少用his,him体现出来。

以“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这一句为例

许译:In revels as in feasts she shared her lord’s delight

杨译:Constantly she amused and feasted with him,accompanying him on his spring outings,spending all the nights with him.

这句诗意在描述杨贵妃得到皇帝的宠爱,与他相伴宴饮的欢乐场景。虽然两个译本都选用了she,即杨贵妃做主语,但在随后的表达上则存在一定的情感差异。许版本中的her lord 仍旧以杨贵妃为主体,也能表达出她对皇帝的珍视之情。杨版本中的几个him则稍显生硬,指代关系不够明确。

二、句法方面

2.1句长

本文仅对句法层次上最为基本的句子长度进行分析。对不同译文平均句长的研究可以评析译文的文体风格,句子长短的不同可以为不同作者的文体风格分析提供可靠的参照。“平均句长是指文本中的句子的平均长度。虽然句子的长度与句子的复杂程度并不是同一回事( 如简单句也可写得很长) ,但就整个语料库而言,句子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句子的复杂程度。”Butler “按长度把句子分为三类: 短句( 1 - 9 个词) 、中等长度句( 10- 25 个词) 和长句( 25 个词以上)。下表统计了许、杨两个译本的句子总数,平均句长的比较。

许译本杨译本

句子总数120208

总词数11911196

平均句长9.75.75

从比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两个译本的平均句长都属于英语短句的范围,基本符合原诗短小精炼的特点。

《长恨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共有120 行。杨氏夫妇的译文Song of Eternal Sorrow 一共有208 行,每行字数较少,且各行字数不一,长短不齐;而许先生的The Everlasting Regret 正好与原诗一样有120 行,且各行字数差不多,更接近原诗特点。在汉诗英译中,英语译文的音节几乎总比原作字数多1 倍,英语译文中的行数通常也会大大超过原文,因为在英诗中每行不必完整,意义可在下一行完成,所以汉诗经过英译后就会行数增多,显得臃肿。相比杨氏夫妇的译诗,许先生能保持原诗的行数,在英译中也用了120 行,且句子整齐、流畅,多数句子都在8-10 个单词之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诗的形式,且结构清楚简洁。

三、音韵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的广泛流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音韵美。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留诗歌的音韵美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从音韵的角度看,杨氏夫妇的译文几乎没有尾韵,是英诗中的自由诗形式。许先生的译文则十分注重译诗的“音美”,他的诗歌译作共120句,在前48句和后73-120句采用双行押韵格式,即每两行诗一换韵,押韵方式为“AABBCCDD”,一直往下推,如此诗中第一和第二句的尾韵是[i],第三和第四句的尾韵是[u]等, 在49-72句采用隔行交互押韵, 韵式为“ABABCDCD”,以此类推,这样全篇译诗都实现了押韵,整首诗读下来充满了韵律感。《长恨歌》是古体诗,虽不讲究对仗平仄,但韵律的变化更多样。英诗中也有头韵和尾韵,但其形式比较自由,特别是尾韵,几乎没有一韵到底的,因此在英译中是很难保留汉诗这个特点。而许渊冲的译诗能够做到双行押韵和隔行交互押韵,虽然所用的韵律手法与原诗的不同,但这样规范的韵律节奏非常好地体现了汉语古体诗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对音美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为译诗读者接受。再者,杨氏夫妇译文中每行的音节数不一,而许先生几乎每行都用了12个音节来体现原诗每行7个汉字的形式。英语的12个音节看起来虽比汉语的7个汉字臃肿,但读起来却颇有节奏感,让译诗读者读起来得到与原诗读者同样的感受和享受。

总结

文学经典要做到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注重侧重、流行和趣味三个因素,以额外的讲述对语文教材的现有不足进行适当地补充。首先,经典侧重性。文学经典要考虑职业院校偏重应用的特色。与职业学校契合较高的是表现主义。有精力的教师可以额外讲解《变形记》《地洞》和《毛猿》。以《变形记》为例,教师要揭示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工具的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联想自身,引发思考。

其次,经典流行性。教师要把流行因素融入经典,用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和流行语言替换日常语言。网络语言之中的“给力”“吐槽”以及膝盖中箭体、HOLD住体等相关的“XX体”在学生中间广为流传;广告语言言简意赅回味无穷,可以用做点评的妙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比“我们都从中受益”好得多;流行语言则是抓住流行因素,“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他不是一个人”要比“我相信”“他不孤单”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用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和流行语言代替日常语言,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最后,经典趣味性。经典本身就是一个个趣味的小故事,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抓住这一点,摒弃高深枯燥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经典的讲述是有精力的教师额外进行的,但是语文讲究“功夫在其外”,正是这个“外”才能提高学生的底蕴和内涵,经典的设置也是对现有教材一定的改进和补充。

课后作业———经典的延续

很多学生对待课后作业的方法就是下载,这样既违背了作业的初衷,还浪费了师生的时间。课前赏析,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底蕴和内涵。课后作业应该是赏析的深化或教学的延展。课后作业没有时间限制,更加灵活自由,以读后感的形式出现。比如学生的赏析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吟留别》,课后作业就可以是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尤其鼓励阅读《长恨歌》《琵琶行》这类艺术性强但是篇幅过长,不能用作赏析的作品。在课后作业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保证原创。赏析不仅仅是对内涵和底蕴的提升,同时也是对写作能力的锻炼。“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职业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是专业学科,语文则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课后作业是学生练笔的一次宝贵机会,学生准备读后感,再一次接触经典的同时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其次,不限字数。很多教师布置作业时严格限制字数。学生凑字甚至下载也是无奈之举。读后感强调感想,学生只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不必限制字数。

结语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导入】

必修四诗词单元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这两首词。苏轼身为豪放派代表,命运坎坷,一生不能展眉一笑。而最终他以豁达与洒脱,不仅赢得了朋友们的敬重,就连他的政敌,也对他由衷生出敬佩。今天,老师补充介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同学们一起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

【一读】生齐读全词

【二品】

(一)梳理全词结构

1.诗词一般赏析步骤:标题——作者——注释——序言——诗词主体(题材)——诗词眼——意象——重点语句——意境。

2.“标题——作者——注释——序言”提取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知人论世

1.问:苏轼诗文名篇名句有哪些?

答:《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惠崇春江晚景》《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等。

插入板书:

苏轼其文:豪放、豁达、豪迈、开阔、真挚、哲理、婉约

苏轼其人:乐观、旷达、积极、爽朗、达观、坚韧、幽默、智慧、仁厚、儒雅、至情至性、痴情

2.介绍悼亡主题:

①始于《诗经》,《诗经·邶风·绿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悼亡诗(《诗经唐风葛生》写妻子思念丈夫)。

②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悼亡诗》(潘岳,“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古代美男子不仅有貌,而且有才。在历史上,他是与陆机齐名的文豪。在感情上,他更是一生只爱杨氏。由此,悼亡诗词专指丈夫悼念妻子);中唐的元稹《遣悲怀三首》(“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晚唐的李商隐(《正月崇让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③苏轼首创将悼亡内容写进词中——《江城子》。

④清代纳兰容若的悼亡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附《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三)品读全词

问:序言中写“记梦”,真正写梦的是那几句?其余是写什么?

板书:“思”“梦”“叹”

问:词眼是什么?

板书:“凄凉”

(四)合作探讨

1.分析上片词

①思:“十年生死两茫茫”

②问:“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③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④赏:“纵使相逢应不识”

⑤“尘满面,鬓如霜”如何理解?(结合资料,谈谈怎样的十年岁月风尘?)

⑥小结上片:写梦前,几经分合转折,抒发了作者对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2.分析下片词

①读“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②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③味“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④小结上片:上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

(五)出示课件总结全词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金庸先生共鸣:《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

总结:词中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

【三记】

背诵全词——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当堂背诵。

【四写】

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2.虚实映情——夜来幽梦忽还乡,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3.细节传情——“小轩窗,正梳妆”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情景。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意义;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6

2004年10月8日,全国语文教育专家聚会“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此次论坛的与会代表联合发表了语文教学的《金山宣言》。宣言的开篇之词便是“千年国学,百年语文”。不难看出,国学在当今语文教育当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古典诗词,以其“真善美智”的精神内涵以及超乎一般文体的潜移默化的、能作用于精神情感的力量,成为了国学当之无愧的精粹。基于上述原因,经过历年的教育改革,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新高考考试要求》当中,都明确地将古典诗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考的类别。在此影响下,“如何教好语文诗歌赏析课”、“如何做好高考诗歌赏析题”等一系列相关命题,一时间成为了语文教育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诗歌赏析课的教法、学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诗歌赏析课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的重视程度是大有差别的。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其他必读、必考内容的教学效果,常常忽视诗歌选读篇目,有的干脆舍弃了古诗词鉴赏选修篇目的教学。对此,笔者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提出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课时安排紧张、重点学习内容任务繁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模式化,课堂教学基本按照“作者背景”、“思想感情”、“重点字词技法”的“三步走、老三样”模式进行,而忽略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赏析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国学气质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理念也经历了不断的演进,“人文精神”成为了语文教育理念的核心,学生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美学感悟能力成为了开展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而古典诗歌以其特有的“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突出特质,成为了语文教学用于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阅读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形象思维不断激活、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能力提高的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感悟力、历练学生国学气质的目的。

二、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几点尝试

在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工作中,笔者对古诗词鉴赏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改进,实践证明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重心向学生倾斜,让学生真正成为诗词赏析的主体

在近年的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尝试一改以往诗歌赏析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而是采取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为主导开展教学的方式,从而解除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束缚。笔者安排学生分小组预习,以自己的方式讲给同学听,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苛求深刻透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多种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古诗词鉴赏选修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对诗歌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分组对诗歌篇目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真实的感受,并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学生将《长恨歌》里的故事编成了短剧;有的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创作出了绘画作品;有的学生为《虞美人》谱曲吟唱;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书愤》创作了仿古诗等。通过这些灵活、有趣的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自身对诗歌切身感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国学精髓的认同度,提升了学生的国学气质。

3. 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实现诗歌赏析技巧的融会贯通

在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之后,笔者要求各组之间、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长处和不足,进一步拓展诗歌赏析的分析视角,丰富诗歌的理解层面。待学生点评完毕后,笔者会对学生的互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看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疏漏的重点进行补充。特别是理论性强的观点,比如诗词中涉及到的艺术手法,教师要给学生明确地指出,并加以分析归类。

4. 带领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锻炼学生归纳“求同”、辨证“求异”、举一反三的鉴赏能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