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议程设置视角下的门户网站新闻可视化——以“8·12天津港爆炸”为例

   日期:2024-11-07    作者:caijiyuan 移动:http://qyn41e.riyuangf.com/mobile/quote/952.html

摘要: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发展催生了新闻的可视化形式。可视化新闻作为一种对数据信息、图像设计与展现技术要求颇高的报道形式,一方面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独领风骚,一方面又因为制作门槛较高而数量、题材有限。本文从媒体的二级议程设置理论出发,聚焦“8?12天津港爆炸”,以人民网为研究主体,对比中新、凤凰及网易三家门户网站的可视化新闻实践,一窥不同属性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对可视化的选择性利用,并探讨新闻可视化的应用前景。

二级议程设置视角下的门户网站新闻可视化——以“8·12天津港爆炸”为例

关键词:新闻可视化 天津港爆炸 二级议程设置 大数据

引言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将符号或数据转换为直观的几何图形,便于研究人员观察其模拟和计算过程 。

可视化的新闻因而与大数据息息相关。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与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世界数据信息总量到2020年预计将达35.2×1021字节 ,局限于二维空间的传统数据统计图形已无法承载多维、多源、多态的大规模非空间数据信息。数据可视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案,可帮助受众分析、理解、记忆数据信息,进而发现隐藏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在如今轻阅读、碎片化阅读与移动阅读盛行的时代,新闻报道中引入数据可视化形式,成为读者青睐之举。

在国外,最早进行新闻可视化实践的当属英国的《卫报》。它于2010年利用维基解密数据和谷歌地图软件制作的《伊拉克战争日志》,将每一位阵亡士兵作为一个红点标注在地图的阵亡地点上,触目惊心的密集红点引起举国震惊。此后,国内多家媒体亦有尝试,如南都 的“数读”版、钱江晚报的“图视绘”版与烟台晚报的“海国图志”版,均属于纸质媒体上刊载的二维可视化新闻;而登载平台为新媒体,如门户网站的多维新闻可视化,则没有固定的层次结构,两个节点之间可以有多条路径,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及属性数量都是可变的。这种开放性更强的新闻可视化强调给读者带来交互式体验。

2015年8月12日凌晨的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反应最为迅速、提供信息最广泛的却是自媒体,官方媒体因此一度饱遭诟病。但随后官方媒体推出了一系列多角度的深入报道,方才“扳回一城”——其中,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多维可视化新闻也是亮点。

“天津港爆炸”一事,事因错综复杂,可报道的角度多不胜数,而目前在国内,能胜任可视化制作的专业团队尚在少数,因而呈现给读者的可视化新闻,一般仅选取事件的某一特定切入口,提供数据与交互的深入反映。那么,不同的门户网站之间,会有怎样的不同选择呢?以二级议程设置视角观之,这样的选择又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将以此为探究背景,分别就以下三个探究思路展开:

研究思路1:二级议程设置如何在可视化新闻中起作用?

研究思路2:不同的门户网站对二级属性议程及展现方式有怎样的不同选择?

研究思路3:哪种二级属性议程更适合通过可视化新闻来设置?

研究方法说明

在研究思路1中,本文偏重于理论分析,借助文献综述进行“二级议程设置”与“可视化新闻”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简要阐述,为后文铺垫理论路径。

在研究思路2中,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指导,借助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ROST分析系统进行样本采集、数据统计和结果对比。本文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选取“8?12天津港爆炸”为例,理由有二:一是“天津港爆炸”事发突然,官方媒体在此事上的反应速度远不及自媒体,唯有后期采取新闻可视化等自媒体难以企及的报道手段取胜,因此各门户网站均涌现出一大批令人瞩目的可视化新闻,这一现象体现了官方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某种应激,值得关注;二是“天津港爆炸”一事足够重大,新闻元素复杂,门户网站的可视化新闻题材选择各不相同,能有效反映中国当下各大门户网站对同一新闻事件互相迥异的二级议程设置,据其特定的媒体定位和角色担当,对其今后重大事件的信息呈现办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研究思路3中,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从定性研究层面为可视化新闻的议程选择和传播效果立下三项评判标准:数据来源、交互式体验、编码解码逻辑。在此项评判中将产生两个方面的探索命题:一是哪种二级属性议程更适合通过可视化新闻来设置,二是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四大门户网站在新闻可视化实践中的各有何优势与不足。

本文之所以选择中新网、凤凰网和网易作为与人民网相比较的对象,是考虑到:一,中新网作为亚洲“上网”最早的媒体,与人民网“以新闻单位为主体发展而成的新闻网站”角色有所区别,同时它“以中新社原创新闻资讯脱颖而出”的定位亦不同于人民网的“加强党的网上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这是中国大陆既相似又相异的两个新闻门户网站;二,凤凰网作为大陆外的官方媒体,自身话语体系异于人民网,报道大陆发生的事件时对议程的选择具其独特性;三,网易与前三者有本质之别,分属新闻门户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但后者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上发展迅猛,有耳目一新的变化。

但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明显。研究思路2中,因研究对象本身有限,导致可供分析的样本数量较小,效度检验因而缺乏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一个完整的定量分析实验。

一、二级议程设置语境中的可视化新闻

1、二级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议程设置研究的最新发展是一种对议程设置新层面的重视,麦库姆斯将这个层面称为议程设置的第二层面。某个议程基本上是一种按照重要性对事项的排列,最重要的事项位于最上方。根据传统(第一层面)议程设置调查,这些事项就是议题。第二层面议程设置模式基于这样的观念:议程是个抽象的概念,除了议题之外,许多事情都可以成为议程中的项目。

麦库姆斯和埃斯特拉达(McCombs and Estrada,1997,P.239)这样描述议程设置的第二层面:

“如果我们以完全抽象的词汇来思考这个理论性质的关键词——议程,那么我们清楚地看到扩展一个议题议程的潜力。在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中,议程上的分析大都是一个客体,一个公共议题。超越这个客体议程,还有另一个思考层次。每个客体都有各种属性,这些属性和特点构成了客体的总体画面。就像客体拥有不同的显著性一样,每个客体的属性也拥有不同的显著性。”

用简单化语言描述之,即——二级议程设置考察的是人们在思考一项议题时,究竟在思考这个议题的哪些方面。第一级议程设置是关于对象(Object)的议题,而每一个对象都有很多属性(Attribute)。当新闻媒介报道这些对象时,一些属性常常被凸现,而另外一些又常常被忽略。同时,新闻报道在凸现这些对象的属性时,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属性是人们思考议题的视角,也是体现议程设置效果的一个可测变量(又称“强制性论据”)。二级议程设置将分析的视角从议题议程设置转到属性议程设置上来。

2、可视化“必然”构建二级议程

如前文所述,新闻的可视化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为数据的可视化,这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项作为单个图元元素表示,同时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数据的形式展现,使受众可选择可选择地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数据;新闻元素及事件属性亦会经历上述处理,即必然地存在一个从“一级议程”中选择其子议题的过程。

从心理角度看,可视化实现了受众对信息实体粒度的最优化追求。所谓信息粒度是指“对信息和知识细化的不同层次的度量”。信息实体粒度越小,所包括的信息量越小,信息越详细:反之信息实体粒度越大,所包括的信息量越大,信息则越模糊。新闻报道中信息量的大小和信息详略程度是成反比的,而受众却想在最大的信息量中获得最详细的信息——可视化新闻,就是在大信息实体粒度前提下,通过数据支撑的可视化,放大某一“二级议程”而呈现详细反映新闻事件的报道样式。

二、二级议程设置实践中的门户网站新闻可视化实践

2015年8月12日晚11时许,天津滨海新区第五大街与跃进路交叉口的一处集装箱码头发生爆炸。两次爆炸事故致十公里范围内均有震感,抬头可见蘑菇云。举国震惊继而关注,各家媒体亦进行密切关注与报道。此事也像是一枚投入新闻圈的重磅炸弹,掀起阵阵波澜。于是人们发现,传统的新闻业态势发生了剧变。官方媒体报道中大量运用可视化形式报道此事,也是变点之一。

1、 可视化新闻报道概况

1.1 样本采集与数据统计

本文以“天津港爆炸”为关键词在ROST系统上进行新闻数据采集,分别添加“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及“网易”作为过滤词并进行人工的URL地址过滤去重,得到表1所示数据(截至2015.09.24)。

1.2 结果对比

如表1所示,中新网在四大门户网站中,占针对“8?12天津港爆炸”一事所作的原创报道数量之最,而人民网的相关报道最少,差额可至百篇。但四大门户网站的可视化新闻却数量相当,占总报道数的比例均不及2%,足以印证上文所言“可视化新闻制作门槛高”一说,亦同时为本文确保了定性分析的可能。

2、 可视化新闻报道详析

如表2所示,四大门户网站对“8?12天津港爆炸”的可视化报道形式,出现的高峰时段在爆炸发生的1—2天后,时效性的实现可见制作团队的功力不逊。细究每篇可视化报道的内容与关注点,却各有侧重、鲜有雷同。以下,本文将放大各可视化报道的“关注点”一项进行整体的分类,以期获得下文将要分析的二级议程设置的诸项“属性值”。

2.1 基于时间与空间的数据整理

事故发生后,凤凰网在第一时间对时间轴进行梳理。这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但讨巧的方式——能在第一时间传达读者正在进行的事态,为毫不知情的读者清晰梳理脉络、方便及时掌握动态。(见《天津爆炸事件17小时回顾》)

同样的道理存在于对空间的展示上。凤凰网深谙爆炸事件当中很重要的两个因素即事故发生的时间与空间二维因素,并且二者在实现过程中并不费力,所以选择“与时间赛跑”,利用已有的百度地图进行新闻可视化,虽简单、但及时直接,仍颇具新闻价值。(见《3公里内部都住着谁?天津爆炸点内小区名单》)

2.2 基于数据的说理

天津港爆炸一事的特殊性,在于该事的诱因中包含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熟知的专业化学原理。“科普”及“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因此便成为可视化新闻的重要职责。爆炸发生后,四大门户网站聚焦的三个核心话题是爆炸威力、消防员以及危化品。

凤凰网选择了对爆炸威力的形象呈现,以对比手段使之更清晰易懂。在可视化中选取了家用煤气罐、战斧巡航导弹做对比,用罗列的方式呈现数量之多,以体现威力之大。同时还用面积、色块的方式来与广岛原子弹形成对比。(见《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网易“数读”则选择了消防员。由于赶赴爆炸点灭火的消防官兵伤亡数量较多,消防员成为了网民关注的焦点,网易便紧随热点,在亲临现场的消防员尚无确切消息传出的情况下另辟蹊径,用可视化的方式图解了美国单个消防员的装备价值,并就美国对消防员的保护进行了分析,靠横向的新闻相关性实现了新闻的价值。(见《美国单个消防员的装备价值上万美元》)

中新网的《什么引爆了天津?》则对危化品的类型、危害、存放、处理方式进行了梳理。网易的《中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多发地分布》与其有题材上的相似之处,但后者显然更注重于多因素的总结,跳出单纯的危化品知识,给了读者更直观的讯息。

2.3 基于多方面整合的梳理

由于网络中信息扩散,谣言繁多。在信息进一步披露后,人民网发布的《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不实传闻》从辟谣的角度,对爆炸时间地点、爆炸威力及危害、自救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此类可视化新闻与前类相比更有高屋建瓴之感,似居于高位而俯观众新闻之优劣。但这种统领感实际上并非借助可视化手段而实现;在具体的可视化新闻页面中,读者看到的只是色彩稍为鲜艳、重点稍有突出的纯文字,而缺乏借数据或形象化表现以支撑某一论断的效果。因此细观人民网发布的此篇报道,会有“可视化形式多余”之感。

3、 可视化对二级议程的选择

在以上三种分类中,注重告诉读者事件发生时间与空间的凤凰网,目的明显表现为“告知真相”;侧重于横向对比的网易与中新网,无言之中似有对此事件处理不当或监管不力的指责,而试图设置的议程为——政府的监督、事故的追责。人民网的可视化报道重在“辟谣”,四个谣言分别为“伤亡人数被传‘秘而不宣’”、“死亡人数不会超过35人否则官员受处分”、“环境影响被扩大”、“社会秩序被传‘已失控’”,均带负面色彩;而人民网的辟谣实际上等于宣扬正能量,议程设置为“稳定社会人心”。

在如此鲜明的议程设置“偏好”差异下,即使确定了同一议程设置(“告知真相”),仍有不一样的属性选择(时间上告知真相、空间上告知真相、历史上告知真相、数理上告知真相),如凤凰网的4篇报道——这就恰好解释了:新闻的可视化,必经二级议程设置;恰是二级议程设置的不同,导致了如此角度丰富多样的新闻可视化作品。

三、二级议程设置演变中的“最佳可视化”

“真实性”、“客观性”一向是我们评判新闻的传统标准。如今,新闻发展出可视化的形式,对其的评判标准亦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客观与真实层面。

从操作层面上说,可视化新闻有三个维度,一是美学形式,二是可视化元素的运用,三是交互程度。目前我国的数据新闻偏向于注重美学形式,占比最高的静态化信息图表均较注重设计感,无论是从配色上,矢量图的使用上还是从整个画面的协调性上,都有较高的和谐性和美观性。

然而,我国的可视化新闻在可视化程度和交互程度上却偏落后。一方面,动态信息图的占比非常低,且基本未嵌入三方服务,动态效果差,无法带给用户良好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还未出现具有互动性质的双向互动信息图的实践,尚不具备把用户的实时数据即刻转换成新闻的能力。由上文四大门户的新闻可视化实例分析亦可印证这一点:十余篇可视化报道中,能带给读者交互式体验的篇数为0。

因此,本文将“数据来源、交互式体验与编码解码逻辑”三项作为评判一篇可视化新闻的标准。“数据来源”标榜着可视化新闻仍应恪守着传统的“真实”、“客观”原则,“交互式体验”则强调了可视化新闻最不同于传统新闻形式的创新,而“编码解码逻辑”体现了可视化新闻过程中编者与读者互动的话语体制,属传统于创新的过渡地带。

而在这三个标准之外,亦存在最适合用可视化形式加以表现的媒体议程。但这是一个彼此相联的过程:能实现三个标准的高规格运用,这个议题便适合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下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1、 数据来源

相比于美国、英国国家政府的数据开放程度,我国存在数据来源有限的现状,基本上仅限于政府和国家统计局以及一些调查咨询机构发布的免费商业数据库。如,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http://govinfo.nlc.gov.cn)、北京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库等;2014 年,新华社开始在 info.xinhua.org 网站提供免费重要新闻资料,将私有数据开放,此外,百度指数在 2013 年年底改版,将栏目重新定位为“大数据分享和探索平台”。

而在非结构化的数据抓取方面,虽然一些专业的数据服务开放平台也提供了各种免费的工具,但在数据抓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数据抓取难的问题,或在使用条款上存在许多限制。

由此,在“8?12天津港爆炸”中各门户网站的数据来源可谓“低量级”。如,网易“数读”的数据新闻基本限于国家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或就其他媒体的采访结果直接转化为可视化信息图,尚未涉及数据挖掘过程,数据的数量也较小,尚未达到海量级别。

因此,以此项标准观之,重大事件特别是灾难事故的发生,其实是不适合用作新闻可视化的,尤其“死伤人数”等只能通过官方渠道获知数据的二级议程。而大前提是,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可视化新闻也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海量”,因而此项难以达标。

2、 交互式体验

依托互联网技术,可视化新闻最应得到实现的一个特点,在于提供交互式体验。

鉴于本文研究对象是各大门户网站,这一点就更为重要。相比纸质媒体而言,网络媒体有着先天的优势,二维新闻可视化不应再成为其可视化新闻中的“主流”,多维展示与互动才“对得起”互联网这个平台。

一个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呈现,并不应是这条新闻的终结,而恰恰是这篇新闻报道新的开始,广大的受众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或者是数据直接参与到这篇新闻的重构和完善 的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是兼备和随时转换的,参与新闻制作的 过程同时也是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不同受众思维的轨迹和传达的态度,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事实上,关于天津港爆炸的诸项二级议题都是适合进行可视化报道的;其一,举国关注之,读者会很有欲望获得来自最现场最真实的信息,愿意亲身参与;其二,这是一个动态发生的事件,具有新闻价值的节点并不止于爆炸瞬间,而是牵连到事态的不停发展,交互式体验可让读者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发展路径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条——成功的典型在此:

这是外国网站Mashable.com针对天津港爆炸做的一个交互页面,通过左右拉动按钮可以对比天津爆炸核心地区爆炸前后的样貌。

颇具现场感的可视化实例,国内媒体却没能在短时间内制作推出,可见其中的技术因素与经验因素甚是缺乏,有待提高。

3、编码解码逻辑

在读图时代,新闻可视化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图像美学呈现效果的好坏,也受制于受众对图像蕴含内容读取的多少。从编码解码角度看,数据的图像化呈现是典型的编码过程,而对图像蕴含内容的读取又是对应的解码过程,数据可视化的有效性是数据编码的有效性与图像解码有效性两者的统一。

数据可视化的视觉传播价值主要体现为受众从数据图像中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其视觉传播价值可用公式表示为: 价值=收益-成本。其中,收益源于两方面: 信息的快速传播、 受众对数据图像内容的把握;成本大致来自四个方面: 数据整合(采集、管理、分析和处理) 的成本、数据整合后映射为视觉符号的成本、传播渠道使用成本、受众将视觉元素转换为抽象信息内容的成本。

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并非可视化呈现越复杂、越生动、包含数据越多就越好。那么,如何实现最优的传播效果?

本文认为:首先,设计者要提供合理的设计。受众具有识读能力,可实现对图像的优与劣的基本判断,并能“用眼投票”,即对设计不好的数据图像给予较少关注或直接予以忽略。“合理”设计建立在设计者至少具有一般图像设计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因“过”与“不及”导致的“图像垃圾”与“图像的平庸”都不可取。

其次,图像表现力与受众接受力之间的最优化,就是以普通的受众理解承接普通的数据图像设计,以“普通” 对“普通”实现视觉设计与内容传达双重要求。

再者,借鉴诺曼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在本能层面的数据图像设计,情感的体现可以在整体效果上更好地吸引和打动受众;在行为层面的设计中,情感的交流更能体现其人性化的功能;在反思层面,情感的体验能激发和升华受众的思考。

总结

通过3个研究思路进行探索,本文基于“8?12天津港爆炸”中四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可视化实践进行了较全面的呈现,并在二级议程设置的视角下对各篇报道作出一定的评判。总结而言,人民网在新闻可视化的发展道路上起点不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仍需向其他门户网站或是国外网站进行借鉴。结合人民网的“偏好”二级议程设置,我们也不难理解人民网在突发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如此:以维持社会稳定与人心安稳为主,弘扬正能量,因而对公布的数据必须恪守严格的查验制度,不可因抢时机就贸然发稿。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制约了可视化新闻实践的创新,但也因人民网作为国家级新闻门户网站的角色,理应在数据来源上拥有更多的优势,同时加强技术团队的建设;尤其跟事实上没有采访权的商业门户网站相比。更应提高记者编辑团队的质量,使之在新闻可视化的今天,不仅会采、会写,也应会设计、制图、理清数据与新闻间的逻辑联系。

参考文献:

[1] 温浩杰.《数读温岭》:数据新闻的可视化阅读[J].传媒评论.2015(1),20-22

[2] 王国燕,韩飞飞. 编码解码视角下数据可视化的传播效果研究[J]. 情报杂志.2014,11(33),169-174

[3] 滕瀚,张双弜.大数据时代的可视化新闻[J].业务研究.2014(4),24-25

[4] 方爱华,张解放. 数据可视化实践对数据新闻团队的启示[J]. 新闻世界.2014(6),156-158

[5] 宋国强,徐剑.数据可视化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视听界.2013(6),84-86

[6] 胡艳.数据可视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前景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9(5),745-749

[7] 黄志敏,陈嘉慧.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的创新[J].传媒评论.2015(4),08-12

[8] Marie Jeanne Razanamanana. Specificities of the Local Data and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J]. Jou 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2013,08(3),486-501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